English

重读《史记》的新发现

2005-06-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近日重读《史记》,发现点小问题。一直以为远古禅让制就是把王位传给一个平民,只要他贤能就行,于是尧舜禹顺次相传。小时候老师是这么说的,到网站上搜索一下,说法也大多如此。可是仔细看看《史记》,发现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先来看看诸贤的身份:尧,名放勋,黄帝玄孙;舜,名重华,黄帝七世孙;禹,名

文命,黄帝玄孙。由此可知,尧舜禹都是皇亲国戚,所谓禅让不过是在皇族中的禅让,外人是没机会的。

对于尧舜禅让之事,有人解释说,古时候的人都很朴实,没有父亲当皇上儿子也要当当的想法。其实不然。当尧传舜之时,舜不接受,让给了尧的儿子丹朱,但是众人不尊丹朱反而到舜处“议事”,舜没有办法只好坐了皇位。至于当初舜是真心让位还是事先和众人商议好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既当时人们就已经认为父传子天经地义,不然舜为什么要让给丹朱?你接受尧的禅让是名正言顺的,你就坐嘛!显然是舜觉得抢了人家的位子,自觉理亏,所以让一让。后来舜传禹时禹也先让给舜的儿子商均,禹传益时益也照例让给禹的儿子启,其套路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商均不学无术,而禹功盖天下,所以大家拥戴禹当皇帝;到益的时候益也这么干,岂料这回启却是贤能之人,而益刚刚选拔出来人际关系还没搞好,所以众人说,既然你要让贤,那就这么着吧!启才是名正言顺,有才能,还是子承父业―――启说,俺爹当年不也是袭了俺爷爷的业干起了治水这一行吗?我焉能做不肖子孙。

启很贤能,益是新来乍到没有功绩。当年禹传位时一定费了好多思量,他到底思量了些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