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责任的力量

2005-06-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1995年到新华社工作后,我经常在大院里看到一位老人,表情和蔼而凝重。后来《彩色的世界》让我知道这位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十个共产党员》让我知道这位老人对新闻事业的执着。《穆青传》(新华出版社)让我又看到了这位可亲可敬、敢爱敢恨、有泪有剑的老人,也感到了让他流泪、让他寻找的那种力量―――责任。

责任让穆青流泪。读《穆青传》,我知道了穆青曾为儿子流过泪,文革时全家被挤到只有一间半的小屋里;穆青曾为焦裕禄流过泪,他被困难时期河南灾区共产党员的“革命英雄主义”感动了;穆青曾为周总理流过泪,穆青曾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万马齐喑”民族悲剧时代流过泪……,作父亲的责任、作儿子的责任、作中国人的责任、作记者的责任……,责任让他充满感情,这种感情有恨有爱,在这种爱恨交加的感情里,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而产生的责任却是那样的厚重。中国,感动着穆青,穆青,也感动着中国。

责任让穆青寻找。16岁时,为了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他和其他三个年轻人走潼关,过黄河,经风陵,到山西临汾参加抗日;在清凉山,革命队伍内部斗争的惨烈让穆青寻找到了“中国特色”新闻的基调―――讴歌先进人物,把握鼓舞人心的主旋律;在上海分社,他找到了在“风高浪急”的社会背景下斗争的技巧;在特殊的历史时代,他找到了大庆、大寨,焦裕禄、吴吉昌……;在“黎明之夜”,他能果敢地发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在新闻界找到了禁锢中国人政治思维的突破口;在当新华社社长的时候,他找到了把新华社建成世界性通讯社的基本发展方向―――走向世界,“千句话,万句话,就是要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建成世界性通讯社”;穆青以自己不偏不倚的独立人格找到了新华社的一个又一个人才。

在记者队伍里,穆青无论作记者,还是作领导,他都通过自己的稿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党、国家吹响前进的“进军号”,三年困难时期,人们的斗志沉默,心里茫然,穆青用“焦裕禄”给全国人民打气,因为他知道:“在困难时期,精神营养品不能搞瓜菜代”。在关键时刻,穆青敢冒着生命危险给毛主席写信,因为他知道:不写这封信就是失职,《历史的审判》饱含激情,今天读起来仍“振耳发聩”,当时这篇稿子震撼了中国。有人纳闷,穆青一生到老不枯竭的力量是什么呢?《穆青传》告诉我们:是责任感让他终生不耕不辍,是责任感让他一次次地勇立潮头。

“人生要像瀑布一样,要有高度,有落差,才会澎湃出激情和力量,事业才能辉煌”。在66岁生日日记中,他这样写道:“六十六岁,在过去已经很老了,可现在却算不了什么,我自己也没有多少老朽的感觉,仍像往常一样工作……岁月我没有主动权,但事业我完全可以支配,让它结结实实地充实我的每一岁”。是什么力量让这位老人一生感情喷涌,激情四射?是责任。1991年,面对姓“社”还是姓“资”的讨论,他带领记者写的《风帆起珠江》预见性地和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巧合”,但他对这篇在他工作岗位上的最后一篇作品还充满自责:其实,我们写此稿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小平同志要去南巡,如果当时我们了解这一情况,我们的文章就会写得更鲜明,更大胆,更精彩。

在《穆青传》出版之前,我曾想过,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很多记者没有时间搞调研,还能产生穆青划时代的记者吗?媒体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网络的发达,新华社在中国新闻界的垄断地位受到考验,穆青的“讴歌式”报道是不是已经过时了?我们这些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人没有遭遇过“社会地震”,我们能有那样敏锐的把握社会脉搏高超的“医术”吗?《穆青传》让我走近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前辈,一位敦厚的长者,也打消了我所有的疑问:尽管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但作为一个记者,我们承担着责任是相同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