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荧屏舛误举隅

2005-06-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几年以前,有位朋友偶尔与我聊起影视剧的话题,他说:“乾隆皇帝能听到他在死后30年才出生的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抗战尚未爆发,蒋介石已被人称作‘总统’;抗战时期大街上行驶着建国后生产的解放牌卡车;……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此后我留心观看,果然发现影视剧中这类硬伤迭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概而言之,不妨称

之为“三多一少”:即粗制滥造多、低级错误多、错别字多、而精品力作少。今以管见所及,择要列述,并略加解析。

一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汉武大帝》片头自称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改编创作”的,似乎剧中演绎的汉武故事可当作历史来看。但其中不少事例是作者随意编排、不符史实的。譬如,为了贬抑匈奴,编造了伊稚科为争夺单于之位而弑父的事件,此事其实发生在他的远祖身上,如此一来,无非是为丑化伊稚科,以抬高他的对手汉武帝。又如,汉武帝和他的侍从和自己交换角色以接待匈奴使者,也并无此事。这一出典最早见于史书的是战国赵武灵王扮做使者入秦,秦王怪其举止状貌“非臣人之度”。后又见于《世说新语》中关于曹操的“捉刀记”。类似这样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之事,在影视剧中已是司空见惯了。

二是向壁虚构、凭空杜撰。《庖丁奇谈之佛跳墙》中,同治皇帝去福州私访,爱上民间妇女马啼花,而该女子的儿子比同治年龄还大,剧中戏称“老少配”。可是历史上同治6岁登基,从剧中交代的情节看,这一年是同治十年,同治不过16岁,但他事实上从未去过福州,更没有什么“老少配”,纯属子虚乌有之事。

三是时空移位、人事倒置。这里大致可分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不同时代人物的聚合。如《杨门女将》叙写宋真宗年间的事,剧中有个屏风上居然有苏东坡的词《念奴娇》。宋真宗于998 1022年在位,苏轼生于1037年,当时苏轼尚未出生,怎会有他的词作呢?《尚方宝剑》说的是清朝的事,而其中一幕却出现当代书法家刘炳森、欧阳中石的书法作品的怪事。

第二种是滥用成语典故,古人说今人语。《大汉天子》中汉武帝斥责匈奴使用了“得陇望蜀”的成语,这原出于《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岑彭为东汉光武帝名将,要比西汉武帝晚上百年有余;该剧中郭得仁曾说到“举案齐眉”,这也出之于《后汉书・梁鸿传》中梁鸿及其妻子孟光的故事。“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呢!

第三种是乱改事实、涉史成错。《大明天子》中说,刘基是被朱元璋召入宫中,喝了毒酒后死去。但史书记载,刘基是吃了奸相胡惟庸派去的医生所开的药后死去的。不能因朱元璋大杀功臣而把刘基之死说成是他做的手脚。在《中原突围》中,有人说淝水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连中学生都知道,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之间于383年发生的战事,上距春秋至少有800多年,完全是信口开河。

第四种是戏曲剧种形成或问世时间时有错讹。《梦断紫禁城》中和?、王杰和青莲三人在押解途中,和?唱了京剧《三家店》,青莲唱了《苏三起解》,时在乾隆年间。而京剧是在鸦片战争前的道光年间才形成的剧种,光绪年间才日趋成熟的。乾隆时怎能有人唱京剧!另外在《布衣天子》中的和?也在哼唱着京剧。而在《少林武王》中,有戏班在台上大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最早是在民国初年产生的剧目,怎么清代就有人演唱了呢?

第五种是外来植物的胡乱使用,屡见不鲜。《窦娥冤》中窦娥在厨房里切西红柿做菜,查西红柿原产秘鲁,16世纪传入欧洲,17至18世纪传入亚洲。我国迟至约20世纪初才开始引进栽植,怎么可能在13世纪的元代进入普通百姓家的厨房?有不少古装剧中乱用西红柿作道具,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与赵敏在饭店吃一盘西红柿炒鸡蛋即是。电影《俏罗成》是说隋唐易代之际的事,其中靠山王之女闺房内,桌上赫然出现了切好的西瓜。查西瓜原产非洲,大约五代时才传入中国,隋唐时哪里来的西瓜?因此,古装剧中要用西红柿、西瓜、甘薯、核桃、葡萄、马铃薯等果蔬时必须慎重行事。

四是李代桃僵、以此代彼、真假难辨。《金粉世家》中把琼瑶写的《在水一方》的歌词说成是《诗经》中《蒹葭》中的诗句。《越走越好》中的女主角引自鲁迅《秋夜》中关于后园有两株枣树的话,经增改删削后面目皆非,作为台词招摇过市,实有亵渎先贤经典之嫌。

五是学识谫陋、谬误丛生。一是涉史剧作的舛讹,如《隋唐英雄传》中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下诏说:“皇二子世民登基,改元贞观,是为太宗。”《大汉天子》中汉景帝病逝前写下遗诏,落款竟是“景帝御笔”;《孝庄秘史》中的庄妃自称“孝庄”。帝王、后妃、贵族、大臣的谥号是在去世后依其生前事迹封赠的。李世民即位时怎能由他的父皇称其为唐太宗呢?这样的错误在古装剧中屡屡出现。另如《情义英雄武二郎》提到宋徽宗两个年号,一个是崇宁二十三年,另一是政和二十三年。史载宋徽宗在位共18年,用过六个年号,现在剧中所说两个年号时间已有46年,徽宗在位到底多少年?显系作者信笔涂鸦闹出的笑话。另一是不该发生的常识性错误充斥屏幕。《日出东方》中的毛泽东在读报时说:“蒋介石要结婚了,新娘是宋教仁的第三个女儿。”这里不仅发出了宋美龄之父是宋教仁的奇谈,而且就宋教仁来说,他于1913年被袁世凯派人刺死时年仅31岁,当时宋美龄已有16岁。宋美龄有两姊一兄,照他们年龄推算,宋教仁不到10岁便生了第一个女儿,谁信 《走向共和》中,清廷大学士徐桐给朝中官员讲课,张口就说什么“‘四书五经’,开篇就是《中庸》”。人所共知,“四书”依次排列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知该剧作者何所据而云然?

六是著名剧作者、著名演员笔误、口误频频呈现、层出不穷。《战国英雄吕不韦》中吕不韦有言:“上古圣君,尧传位给禹,禹传位给舜”,把众所周知的古代君主尧舜禹序列颠倒错乱了。《大唐情史》中提到唐太宗让人在凌烟阁上画24名功臣的图像时,饰太宗的名演员竟然把大名鼎鼎的程知节(程咬金)误读为程和节(字幕上也作程和节)。无独有偶,《宰相刘罗锅》中的乾隆把商朝的臣僚们称作“衮衮诸公”,却读成“哀哀诸公”,令人喷饭。

至于服饰装束的光怪陆离,围棋布局的悖离常识,错别字词的成群结队,“帅哥”、“靓女”等80年代后流行的词语在古装剧中的滥用,等等,限于篇幅,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不少影视剧粗制滥造、硬伤累累、笑料百出、泛滥成灾、误人子弟,已成社会一大公害。而公式化模式化的胡编乱造、戏说成风、帝王崇拜、君权至上、奴才意识、暴力凶杀、奢靡享乐、豪华滥情、多角“恋爱”、情感病态、艺术造假、惟利是尚、庸俗无聊,更是令人堪忧。有人戏言,当今青少年中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就要发”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九一八”的人越来越少。……戏言归戏言,但趋于粗鄙化、低俗化的影视剧,如何影响整个国民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尚未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的思想,值得深思。

差错是难免的,其原因也非止一端,亟需加以综合治理。但从根本上说,演艺界必须祛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闭门造车等弊病,深入生活实际,增强责任意识,恪守职业道德,提高文化修养,“以人为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多创作一些“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后人”(顾炎武《日知录》)的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