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按需出版面临书号难题

2005-11-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按需出版工程启动一年半来,接到了读者和作者的大量咨询。然而,该社很快发现,尽管这一业务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他们现在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障碍:书号。

在该社的计划中,按需出版主要针对的是读者对大量已退出流通,难以在书店买到的“断版”书的需求,以及专业图

书,特别是发行量相对较少的学术著作出版难的现状。多数断版书和专业学术著作在传统方式下,往往很难达到合理的起印数,而难于再版或新出。采用数字印刷的按需出版方式,却是印数越少越合算。知识产权出版社宣称的“一本起印”,在传统出版方式下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一本起印”的按需出版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每种图书印数虽少,但品种却可能成千上万,这就必然要占用大量的书号,在我国目前对书号总量进行调控的出版管理制度下,按需出版业务对书号如此大量的需求,显然无法得到满足。

不过,对按需出版业务,不仅是作者和读者,出版管理部门也寄予了很高的希望。据悉,知识产权出版社已经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报告,希望对按需出版方式下的断版书和古籍、学术图书,在书号资源上给以一定的扶持,而总署也正在就此会同各方,积极开展调研。

以前在专业领域之外少有人知的知识产权出版社,最近一年多来声名远扬,无疑是因为媒体对其按需出版业务的广泛报道。11月18日,为纪念建社25周年,该社在北京召开了堪称隆重的社庆大会,该社总编辑欧剑足足花了半个小时,才念完到场嘉宾名单与各方贺辞。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和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在当天的讲话中,均对知识产权出版社25年来不断创新的历程予以高度肯定。

知识产权出版社于1980年初创,原名专利文献出版社,当时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屋子里办公,一番艰苦创业,而今已经发展壮大为有员工400余人、五个图书编辑室、多家下属公司、年出各类图书300余种的国家级“良好”出版社。

25年间,该社一度因为所出版的专利图书品种多而印数小,导致成本高昂而亏损严重。这一现实压力终于成为创新的动力,迫使他们不断寻找新路,从中国第一件CD ROM光盘出版物开始,经历随后的无纸化电子出版流程、数字印刷系统、OCR光学字符识别生产流水线、按需出版,以及正在研发中的大规模机器翻译项目,他们在印刷和出版新技术的应用中屡次走在了前列。

根据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的数据,截至2005年6月,该社已经以按需出版方式出版新书93种,取得图书授权649种。在11月18召开的该社社庆大会上,一批名人之后也有出席,包括鲁迅之子周海婴、老舍的女儿舒济、冰心的女儿吴青、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萧军的女儿萧耘等人,他们的到场,无疑均与父辈作品的按需出版有关。

当天还举行了数位院士与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按需出版签约仪式,以及以按需出版方式出版的十卷本《茅盾译文全集》的首发式。茅盾的儿子韦韬在会上对按需出版的快捷赞不绝口。

他说,四十卷的《茅盾全集》陆陆续续出了十几年,现在还有两卷“集外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出版,而已经出版的,恐怕也有不少卷读者在书店里已经买不到了。而按需出版对《茅盾译文全集》来说,无疑是最适合的方式。大众读者对这套书可能兴趣不会很大,因此印量自然不会一下子很多,但它对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是有价值的,他们可以从中看出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文翻译风格的一个发展脉络。

《茅盾译文全集》要是按传统方式出版,也许是一个更为漫长的过程。“到了那一天,我可能早就进八宝山喽。”满头白发的韦韬笑着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