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孙永如:为儿童阅读“点灯”的市长

2006-04-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香 我有话说

烟花三月,数十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语文教育专家和数以千计的来自全国的中小学校长、教师们相聚扬州,参加第二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他们亲切地称呼自己为“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论坛和数年前就在扬州建

立,以研究如何推进儿童阅读为课题的“亲近母语”课题组,被人称作扬州的“文化名片”。

而这张“文化名片”背后的策划人,是扬州市副市长孙永如。

“当时主要是对目前我们孩子们的阅读现状感到忧虑,只想通过我们的活动,推进中国的儿童阅读,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呼吁得到大家的赞成和响应。没想到这个事情超出了扬州的范围,成为扬州的文化名片。但我原来并没有刻意追求地方的知名度。”孙永如说。

这或许是有点奇怪的。一市之长,事务千头万绪,他却如此关心在很多人眼中被看作“小儿科”的儿童阅读;要知道,对于绝大部分作家来说,谁要在他们头上冠以“儿童文学作家”的称号,他们是要“很羞愧”的。

这或许和孙永如的经历有关。尽管在扬州市副市长的行政岗位上一待就是十年,但是,他本质上还是一位读书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陕西师范大学的硕士,南京大学的博士,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大学的教授、博导,而后走上行政岗位,任扬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到市政府分管文化、教育的副市长。

所以,这么多年,他读书的爱好始终没有变化,这已经成为他融进骨头里的习惯。不管什么时候,他总要看一点书,睡觉之前如果不看书,那肯定是睡不着的;别人送来新书,也总是要翻翻的。但事务繁忙,他已经抽不出时间对某个专业的书进行专门的研究,“现在是浏览比较多了”。听起来,孙永如似是有点遗憾。

知识分子刚刚走上行政岗位时,总会有点稍稍的不适应。因为,行政是需要一些技巧的,“处理问题不可能像书本上一样”。在行政这个大的社会网络和社会组织中,直线思考往往会碰壁,适应是需要过程的。但这个过程对孙永如而言,轻松就迈过去了。他总觉得,如果说现在自己驾驭行政工作还算得心应手的话,知识结构对他来说是很大的帮助,而阅读习惯,“是人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何况,要学会正确的判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学习就是积淀的过程”。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孙永如如此重视推进阅读的工作了,他认为,这是他个人成长的经验。而且,这位市长敏锐地看到,“儿童是养成习惯的重要阶段”。孙永如对现在儿童阅读状况也颇多指摘。“现在娱乐的东西比较多,人也比较浮躁;家长只重视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养技能的班,却忽视培养孩子真正深厚的能转化为综合能力的文化根基;现在片面强调减负,却忽视了对孩子们成长至关重要的思考能力的形成”。

作为一位知识分子,他总觉得自己对推动阅读、推动文化的发展有一份发自内心的责任;现在,他处在一个位置上,有一定行政的权力,他总想着,怎样来推动这件事情往前慢慢地走。

“阅读论坛只是形式和号召的方式,因为如果没有大家的共识和社会的关注,事情很难推广,它起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但是,推进儿童阅读一定不能流于空泛的运动和形式。”在孙永如的设计中,扬州“亲近母语”课题组是要做具体实在工作的,这个由一线教师组成的课题组正在研究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改进,如何能让孩子们更好地通过阅读了解祖国的文化,同时研究儿童阅读的方式、内容和技巧。

“然后要走进学校进行阅读课程教学的实践、实验和推广;再通过推荐好书、评选好书的活动,让孩子们掌握和了解现在有哪些好的精神食粮;给孩子们对如何阅读这些图书进行引导和评述,打造一个纵深的阅读指导体系。”最后,就是宣传、推进,将推进儿童阅读上升为社会的共识、文化的现象,形成整个社会集体关注儿童阅读的氛围。

中国很大,一个事情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何况,这件事情,和其他事情比起来,是不容易转变为有“数字”的政绩的。但是,一群有理想的人,和一位有理想的副市长,他们真的希望,自己可以是那“点灯的人”,可以点亮孩子们心中智慧的灯,可以让每一位孩子,受用终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