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卷犹如启佳酿

2006-06-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周卫荣 我有话说

半两钱在中国货币史上居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跨越战国、秦、西汉三个时期,历经200余年,是我国古代最早具有统一名称和形制的铸币;它承前启后,把青铜文化传承下来,使青铜铸币作为我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式沿用两千余年。半两钱不但意义重大,而且内涵丰富,是我国历史货币中最具研究价值且分类断代较为困难的一类

。王雪农、刘建民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完成《半两钱研究与发现》。这是钱币学领域难得的一部学术佳作,对今天钱币界后学既是雪中送炭,又具有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

这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有《半两钱铸行情况的历史考察》和《半两钱的铸造工艺与半两钱的分类断代》两个章节。作者既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半两钱,阐述各个时期半两钱的历史定位;又在蒋若是半两钱范断代研究的基础上,以范铸工艺为基础,以不同时期的半两钱铸造工艺保留下来的技术特征为依据,对半两钱进行分期断代。下编则分10个门类,对不同时期的半两钱进行个别剖析。

在书中,作者大量使用第一手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全面梳理了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报告和出土资料,以及与半两钱相关的文献史料和古往今来有参考价值的图录、文章和著作。可以说,从5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与半两钱有关的出土资料作者都作了查阅参考,并加以判断、吸收,发现有不实之处随即加以指正或标注。如关于河南永城西汉梁王墓出土的半两钱,因最初是在《郑州晚报》上报道的,有关出土半两钱的内容在钱币界有许多传说:有说出了铁半两的,有说出了鎏金半两的,等等。对此,作者一一作了核实,并结合历史背景和墓主人身份作了精彩的分析,指出:铁半两当系铅半两之误,且系流通钱币而非特制冥币瘗钱;铜钱千枚成串(贯)当始于西汉四铢半两。

从公元5世纪以来,历代先贤在古钱的分类断代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就半两钱分类断代而言,传统的研究主要是“标准重量断代”和“形制书体断代”,这两种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文献对半两钱尺寸、重量和书体特征的记载或零星描述。然而,钱币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产物,在实际需求中产生,也随实际需求而改变。就半两钱而言,无论是战国秦、秦、还是西汉,不同地区铸行的钱的重量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地区,钱币的重量也会随政治经济状况的好坏而改变;且半两钱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是中央王朝统一铸造的,怎么可能会做到重量标准一致呢?钱文书体也是这个道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地区有不同书体,同一地区不同的人、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都有可能书写出不同书体来。在这方面,本书作者在传承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了考古学断代方法,并大胆创新,将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技术工艺特征――半两钱的铸造工艺特征――运用于半两钱的分类断代之中。

铸造工艺是一个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体现。不同的历史时期必然会产生和运用不同的工艺,而不同时期的铸造工艺必然要反映到钱币实物上来。因此,运用铸造工艺对半两钱进行分类断代,不仅是客观的,也是符合科学的认识。当然,这一方法的运用尚有赖于对铸钱工艺更深入透彻的研究。在研究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创新方面,本书作者无疑走在了许多泉界同行的前头。

书中实物收录也取舍精到。“下编”所列1700余枚半两钱,绝大多数是从未发表过的新品,时代齐全,类型丰富,不乏创见珍稀之钱,而且全部实物都是作者和业内方家亲历细审,一一过目的可靠钱品。两位作者在钱币的鉴别方面都具有较深的造诣,尤其是身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的刘建民先生,更是对收录钱品的把关下了很大功夫。作者以宁缺勿滥为原则,力求资料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但凡有疑问的钱品一律不予收录。可以说,书中所发表的半两钱,满目琳琅,品品珠玑,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对于古钱币的研究者及爱好者来说,开卷有如开启一瓮浓香四溢的美酒佳酿,令人难以释手。

(《半两钱研究与发现》,王雪农、刘建民著,中华书局2005年5月第一版,190.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