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有女如书

2006-06-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半夏 我有话说

这题目听上去就是明显的生造。以往只听说过女人如云的,尚未有如书之论。当然,某些名人往往会在人生的紧要关头,意味深长地将女人比做什么,书也未免厕身其中。当然,将女人比作书,以生命体譬如无生命,也许不乏玄妙,却大有蔑视女权之嫌疑也。

关于女人与书之关系,最著名当推“红袖添香夜读书”。这

当然是许多酸及不太酸乃至不酸的文人最心仪之香艳境界。诚然,读书本来也该是饮食男女一路的人性货色,所以女人做读书的陪伴,俨然是同壕战友一般顺理成章的事情。况且,女人和读书,尽管都是欲望的需求,但毕竟满足的管道不同,夜幕低垂灯影昏黄的氤氲背景下,红袖添香之际,或者肌肤亲切之刻,不忘念念捧读:都是两者兼得内外双修的典型范例,真的是无愧书生本色也。

这样看来,尽管该名句脱胎香艳,但与它相比,另外一句同样著名的“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无疑显得猥亵了许多。虽然所谓书中的颜如玉,并非致力虚拟将书取譬田螺,让什么册页中跳出个姑娘来,供读书人缱绻,而不过是拿女人当作由读书而发达之后的终极目标,吊吊老少爷们儿的胃口罢了。在本句中,女人之于读书,存在相当的间离效果,甚至于永远不可期遇――天下把书读破而发达不得的老童生之不胜枚举,原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哟。也唯其这种间离飘渺的效果,才映衬出它阴暗出发的猥亵。

当然,作为书生本色的红袖添香,也并非无懈可击。譬如所读书之品种,若是春宫一类,则红袖添香或许正当助兴,却也难免暧昧,反不如诵读《左传》这样的皇皇经书,来得更有跳差,足以映衬出一本正经氛围下红袖的秀色可人。而添香之红袖若是心如止水不起波澜,或者容貌足以让丧心病狂之男都痛不欲生,则该生如何营造夜读之境界,必成悬疑。

说到底,书和女人,除了物欲的苟同之外,更多的,还是令人困惑的不同,而前述生命之有无云云,反倒是无足轻重的末节了。喜新厌旧,乃是审美疲劳后的自然习惯,却也是任何女子最不肯消受的,此劫能否逃得脱,全看个人造化。而书却不论你的嫌弃与否,都照旧趴在角落里丝毫不肯动摇,一本被你冷落搁置多年的小册子,当你偶然瞥见,拣拾起来,掸掸灰尘,翻动之下,绝对听不到丝毫的怨言。如此超然如故的境界,即便结发积年不离不弃的黄脸老婆,也未必修养得到呢。

另外的说,当你对某书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时,即便它并不能立马或者延后于某一时刻物质化地回报什么,却也绝不会噬脐莫及地加害你些什么。而说到女人,那就未必,只是要看你如何把持得定了。

这样看来,书其实更适合与女人做对照而不适宜和女人做同袍,或者说,书更像书生的同袍。这样的结论,十分方便解释书生对书的需求远远不及其对女人的需求那么迫切执著,毕竟,读书终究是本能之外的欲求吧。当然,上述譬喻也十分方便开释书生对书,大可不必像对女人那样既狎昵又厌弃,而表现出一种淡然的君子风度。圣人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照此推断,书除了不是女人之外,更规避了打入小人行列的可能。而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的经典老话,越发印证书之于书生的同袍情结。因为尽管书之成为书即意味着可以批量复制,印刷术更扩大了该复制的无限可能,但作为衣服的同类,女人虽然拥有难以复制的天赋本性,却终于被归纳为可以随时添补的品种――所谓衣服破尚可补,书则岿然抽身于原本同袍的衣服,而成为四肢一样不能轻易舍弃的生命元素――手足断安可续啊。

当然,以上所言缕缕种种,都首先是立足于读书人也即所谓书生是个男人的前提之下,因为在男权社会,女人读书的权利即便不被剥夺,也很难作为读书主体而出现,历史上的确不乏班昭管道升李清照甚至薛涛柳如是这样比男人还会读书的女人,但这些不乏也泄露出她们作为读书人身份的凤毛麟角。所以,即便在慈禧执政时期,甚至则天君临天下的时候,社会对读书人的主流认同,依然是男人也。

如今据说也属于男色消费时代,女人不再习惯于仅仅被爱被欣赏,而更习惯于发动具有侵略性的示爱。这是否就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尚待时日确认,不过,女人之作为读书人的部分,至此已经是不争之事实。这也可见前述有关书于女人论证之颠扑不破,以及生命力之旺盛。

退一步讲,设若真的有一天,女人作了读书人的主体,也就是说,书女担任了主流话语,以上论述之冰释瓦解自然不足可惜,但史书上红袖添香颜如玉之类的记载,诠释起来便相对口罗嗦,在不可以用断袖之类理由笼统忽略之下,也许注疏当家的小学,又有死灰复燃的可能也,尽管那只是可怜的可能。这样的好处是在振兴国学大前提之下,提供了部分小学爱好者的就业机会,但繁琐却是无处不在,真的是麻烦。因此,虽然读书的人的确在逻辑上需要区别男女,而作为受体的书,最好还是和女人保持某种关联而不是主客体的关系,譬如,有女如书之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