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你为什么没有更像你自己一些?”

2006-07-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吴燕 我有话说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美]威廉・E・布隆代尔著,徐扬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38.00元

有一位弥留之际的老师躺在床上,学生们知道他是虔诚的信徒,并不害怕死亡。于是有个年轻学生问了他一个问题:“老师,如果你见到上帝,你想他会对你说些什么?”老人想了一下回答说:“首先,我知道他不会对我说什么。他不会说:‘为什么,你在人间没有做得更像我一些呢?’相反,他会对我说:‘你为什么没有更像你自己一些?’”

当我将要写下我读过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后的种种想法之前,我用一个故事开始我的文章。这样做的目的有三:其一,这个故事就来自这本书的第79页,并且是书中最让我喜欢的一个细节;其二,按照此书作者的观点,一般来说,一个文章能否抓住读者,有个好看的开头很重要,所以我也立刻现学现卖地实践一把,看看收效;其三,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有一句话可以构成该书关键词之一,这句话就是“你为什么没有更像你自己一些?”当一个作者拿起笔要写个故事的话,他一定要时时自问“你为什么没有更像你自己一些?”当然,即使自己不问,那么当他面对编辑的时候,大概编辑同学也会无声地这么问。所以,当我准备作文的时候,我也这么问了自己一回,然后我便择定了上面这个故事作为我的开头了。不知道我这“一箭三雕”的企图是否得逞,且让我将这个问题搁置一旁,现在我要说说这本让我一读便很是喜欢的书。

这本书名叫《〈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通常而言,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往往会写得很乏味,原本好玩的写作游戏在作者讲义般的叙述之下变得了无生趣,这真是一件很令人尴尬的事儿。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这本华尔街。它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它想要告诉新闻记者们的是这么一件事儿:怎样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且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种注意力保持下去。当平面媒体的竞争已进入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这种对读者注意力的吸引与保持几乎就是生存与成长的代名词。即使并非媒介中人,讲故事的能力也是现代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虽然写不好一篇记叙文未必会被社会抛弃,但是能写出美丽的情书或是漂亮的博文却可能带来意外的惊喜,更何况这本来就是一个表达的时代,而书面表达原本就是其中最重要之一种。

全书将写一个好故事的环节分为九步,从找到一个好故事,到挖掘故事中吸引人的元素,从布局谋篇,到字斟字酌,每一步皆以优秀的特写作品为样本条分缕析。同时,作为《华尔街日报》资深头版撰稿人以及多个新闻作品奖项得主,作者的个人经验与职场智慧也时时在字里行间闪现,为这本书增色许多。读着这样一本书就像面对一个好老师――一个有故事且会讲故事的老师告诉你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这样一种个人化的表述使得此书与教科书式的写作教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猜作者在准备开讲之前也会一次次地问自己“你为什么没有更像你自己一些”了吧。

一个故事能否讲得引人入胜,内容、结构、写作技巧乃三大要素,也正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因素,自不必多说。在我看来,除了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步骤之外,写作时需要念叨着的还包括如下三句话:其一,态度标示风格。所谓态度包括记者对自己、对读者、对那些打断他们谈话的陌生人的态度。按照作者的观点,写作者当然要考虑他所面对的读者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去迎合所有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如果记者无法摆脱这些陌生人,因为他害怕冒犯他们,如果他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去迎合一屋子的人,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再多的写作技巧和策略都无法帮助他。他将永远无法在他的新闻作品中留下他个人的印记。在充满了担忧的土地上,永远生长不出风格”。这也可以理解为他对“做自己”的另一种版本的表述。

其二,人性温暖创意。当你即将为一个故事划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不妨自问,是否将眼光深入到人性的核心层面,而非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如果没有,那么这个句号暂且不要轻易划上。因为,“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现”。

其三,想法决定成败。在作者看来,“如果某人的手提箱或者脑袋里,没有一个‘可行的想法’,那他简直就是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可不是嘛,这年头,拼的就是想法;现如今啥最可贵?想法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