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

2006-12-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潘立勇 我有话说
中国古人的休闲方式

休闲、审美与生活品质、生存境界内在相关。所谓休闲,就是人的自在生命及其自由体验状态,自在、自由、自得是其最基本的特征,这也正是审美活动最本质的规定性。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要深入把握休闲的本质特点,揭示

休闲的内在境界,就必须从审美的境界进行思考;而要让审美活动更深层次地切入人的实际生存,充分显示审美的人本价值和现实价值,也必须从休闲的活动现实地把握。强调休闲具有审美本质的理论意义,是生存境界的审美化;强调审美走向休闲活动的现实价值,是审美境界的生活化乃至产业化。休闲与审美活动在提升当代生活品质,推动和谐创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国外对休闲文化与生活品质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较自觉的研究则始于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游戏说”,其要义是人在游戏中摆脱了感性本能和道德规范的强制而进入自在自由的状态,从而成就人性。马克思则将休闲与社会的发展直接联系起来,提出“自由时间”的概念,揭示了人在休闲与审美的状态,“自由”“自觉”的本性方能充分体现,不仅按其固有尺度生存,也按“美的规律”生产与生活。进入20世纪,美国教育哲学家阿德勒呼吁人们以休闲求幸福、宁静与美德;荷兰学者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强调了游戏的人性本真、自由和创造性本质;瑞士神学家皮普尔《休闲:文化的基础》把休闲作为人之灵魂和理智的一种“静观的、内在安详的和敏锐的沉思状态”,是从容地纳取,默默地接受,淡然地处之;美国学者伊所-阿霍拉在《休闲与娱乐的社会心理学》中,认为休闲是人们自由选择、实现自我、获得“畅”或“心醉神秘”的心灵体验;美国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在《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也将“畅”作为休闲活动的心理学本质和标准;美国哲学家查理思・波瑞特比尔《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将休闲形象地描述为“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主张人们从生活的态度提高休闲的境界;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则以“诗意地栖居”表达了休闲与审美作为人类生活品质的理想规定。

就中国的传统思想资源考察,儒家的“曾点之乐”、道家的“逍遥游”、佛家的“林下风流”、理学家的“浑然天成”与“无入而不自得”,都将休闲与审美作为人的生活品质的理想与境界;到近代朱光潜、宗白华、林语堂等人明确提出“人生艺术化”的主张;90年代于光远更直接提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要“研究玩的学术,掌握玩的技术,发展玩的艺术”,把休闲文化切入了我国的现实社会生活。此后魏小安、马惠娣等学者率先介绍引入西方休闲学理论,开展中国休闲学研究,而部分中青年美学工作者“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话题,也凸显了休闲与审美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进入21世纪,有吕尚彬、陈琰等学者的《休闲美学》编著问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国人自由支配时间的日益充裕,休闲与审美将愈益成为人们的日常理想生存状态与方式,休闲文化与当代生活品质的课题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命题。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在这个研究领域走得比较前面,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已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杭州、成都、大连等城市,率先提出构建休闲之都,提升当代生活品质已成为政府和全民关注的社会课题。

加强休闲、审美与当代生活品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它主要体现在:深层次揭示文化产业的人本基础,促进美学更现实地走向生活,丰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提升以人为本社会的生存境界。

就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言,休闲时代已全面来临,社会的功能已从外在的以物质生产为本转向内在的以生存享受为本,推进和谐创业,建设和谐社会,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社会目标必须重视人的生活品质问题;生活品质既受外在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制约,也与内在的感受系统和体验境界相关,在宗教传统不够深厚的中国,要建设现代性的精神文明,实现真正的社会的和谐,必须有对人的心理和精神存在的审美设计,把审美感受系统纳入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如果一个社会相当多的成员存在心理问题,精神处于亚健康状态,就称不上和谐社会。如何学会聪明地休闲、把握生存的审美境界,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本心理基础。

就学科发展的需求而言,美学应更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使之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品格,更切实地发挥应有的社会文化功能。走出传统的艺术中心论,走进当代社会大众丰富活泼的日常生活审美领域,对传统美学以前有意无意忽视了的其他审美活动形式,如工艺审美、自然审美和生活审美(包括体育、医疗、旅游、娱乐、教育等领域)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可以为当代美学研究拓展出新领域。休闲文化与当代生活品质的课题,是审美走向生活的一个现实切入点,通过休闲活动,“抽象”的审美转化为人的具体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纯粹”的艺术转化为人生实践的快感活动和享受,“精神”的境界转化为生存的实在,美学从纯粹的“观听之学”成为实践的“身心之学”。

休闲、审美与当代生活品质的关系,已引起当代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然而,目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笔者认为要真正深入地研究这个课题,有必要特别关注如下问题:

一是逻辑和理论研究:从生存的哲学定位,人本需求的心理分析入手,深入分析休闲文化的人本哲学与心理基础,揭示休闲与审美作为自由生命的自在体验的本质规定与特征,彰显休闲与审美在人的理想生存和社会理想状态中的本体意义。“休闲”这个概念在应用层面、现象层面给人的印象较为丰富和深刻,容易形成习惯定势和俗见,如我们打开“中国休闲网”,里面的内容大体是沐浴、洗脚和美容,似乎休闲活动和休闲文化主要就是这类消遣性的活动与现象。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或俗见,对休闲文化、休闲活动所蕴涵的深刻的人本价值缺乏基本的理解。超越这种定势对其作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有一定难度,但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应该超越一般应用层面的休闲活动和现象,深入揭示其人本哲学和心理基础及其内在逻辑构成,使休闲研究得到理论升华。明确休闲是人的理想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同时要分析聪明而合理的休闲与单纯或消极的闲暇、逸乐的区别,揭示理想的休闲境界。

二是历史和现实研究:从社会发展的绝对指数与人本感受的相对指数两方面考察,分析休闲与审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理想生存的现实价值;考察比较中外休闲与审美的传统智慧异同之处,并分析其对当代生活品质的意义与价值。按笔者的理解,休闲不仅具有绝对的社会尺度,还是一种相对的人生态度。所谓绝对的社会尺度是指社会发展的绝对水平,如果社会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尚未能提供给人们足够的闲暇时间和经济基础,人们的休闲就缺乏必要的外在条件。但聪明休闲的智慧在于,人们可以通过人生态度的恰当把握,超越这种绝对尺度,在当下的境地中获得相对的自由精神空间,由此进入休闲的人生境界,这就是人生体验的相对态度。有钱与有闲并不能保证人们聪明地休闲,为钱所累,为闲所困的例子比比皆是;反过来,在并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心理与观念的调节与把握,使人生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无往而非乐”的境界,这就是聪明的休闲,在这里,人的相对的感受系统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古今中外的休闲观念和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聪明休闲智慧,这些智慧,对于提高当代生活品质,尤其是对生活境况满意度的体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体验和产业研究:分析休闲文化尤其是休闲美学的现实品格和应用价值,揭示休闲与审美作为体验经济、文化产业的人本基础,显示其在推进和谐创业,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当代生活品质中的积极意义。休闲活动是连接体验和产业的中介和载体,休闲活动既是一种体验,而其活动的载体又是一种产业。休闲活动满足人的高层次的内在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的产品的精神附加值特别的巨大,于是,休闲活动及其载体就成为天然的“体验经济”,乃至“美学经济”。因此,通过休闲体验与消费,使审美活动真正现实地切入生存实际,体现人本价值和产业价值,使美学与产业内在结合,这就是文化产业的人本基础、文化产业的内在灵魂,也就是“美学经济”的现实前景所在。

最后则是量化和实证研究:休闲是极为具体、极为现实的人的生存和活动方式,其载体又是丰富的产业类型,对它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于思辨的阐述和理性的论证,而需要量化和实证的数据使之有切实的依托。可以国内休闲活动开展较早,休闲产业发展较快的杭州、成都、大连等城市为典型,对休闲与审美活动及其观念在提高当代生活品质方面的现实价值作深入具体的调研,实现休闲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对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