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沈从文的传奇人生

2006-12-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柳已青 我有话说

从葳蕤葱茏的夏,到树叶纷飞的秋,再到雪花飘舞的冬,我一直读《沈从文年谱》。沈从文是我迷恋的作家之一,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创作充满着诗意追求和人性关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更重要的是

沈从文的性情和文字,正合我心。每次读《沈从文年谱》掩卷之时,我想,我在沈从文70多年前生活过的青岛,能够隔着岁月的时空,和他进行精神的交流和灵魂的对话,也是书与人的缘分。

我在读此书之前读过金介甫《沈从文传》、凌宇《沈从文传》,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和人生传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看《沈从文年谱》过程中,仍能读到一连串新鲜的史实,让人目不暇接。比如,沈从文在青岛时期的读书和创作,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期的教课、写作和交游,1980年去美国访问的演讲和所见何人,是我最关心的。知晓以前未知的史实,有豁然开朗的通透之感。这书资料翔实,提供了很多沈从文创作的背景,书后还附有《沈从文笔名和曾用名》,可称为研究沈从文必读书。

《沈从文年谱》中有大量的丰富的、生动的细节支撑,让我看到被历史烟云遮蔽的隐秘的生活往事,他的写作与写信,他的表情与沉思,他的勇敢与软弱,他的言行与交游,这一切,都是由事实来说话,年谱中的沈从文像是在镜头下一样,看到他真切的历史映像。翻开任何一页,总能读到让人心动、沉吟与回味的往事。1937年,七七事变,沈从文和北平的教授撤离北平,几经波折,颠沛流离,一路到达武汉,9月15日,复信沈云麓:“中秋节将近,一家人分五六处同看中天圆月,尚为初次。”一句话,家愁国难、风雨飘摇之感即出。

《沈从文年谱》呈现出沈从文和同时代的文人、学者的友情,那种风骨、气度和潇洒令人感念,不能说那是绝响,但那纯净的旧时月色动人心魂。1933年,卞之琳由北平来青岛,卞之琳与沈从文谈及出版诗集的困难,沈从文在抽屉里还放着张当票的情况下,慨然拿出30元支持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三秋草》。而沈从文早年在北平闯荡的时候,曾得到郁达夫、林宰平、丁西林、杨振声、徐志摩等人的帮助,在文坛展露头角,他们之间无私的友情成就文坛佳话。

读《沈从文年谱》,追寻沈从文的年轮,循着沈从文的脚印,从湘西到北平,到上海、武汉、青岛、苏州、昆明,后来,他以1949年自杀为分界限,生命分为两半,他的上半生是文学家,下半生是文博专家。以沈从文为个案,我们不仅看到作家和学者的物质生活细节,而且隐隐约约看到20世纪中国的万千气象。

翻阅《沈从文年谱》时,和手边的《沈从文别集》、沈从文的传记、研究沈从文的书籍一起对照,看出两处其他书中的差错。杜素娟的《沈从文与〈大公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5月版)中,第100页,收录了一张沈从文的照片,图片说明是“1935年的沈从文”,其实这是1932年沈从文在青岛时的照片。吴立昌在《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1月版)一书中,误把杨振声离开青岛大学的时间写为1933年7月(第147页),事实上,杨振声离开青岛大学1932年9月。

沈从文一生几度沉浮,但他泰然自若望水云。如今的“沈从文热”大概是他生前始料未及的,《沈从文年谱》“为全面地了解和研究沈从文提供了一份重要的资料”(钱谷融序语),在我看来,对沈从文的历史命运的省察,对其作品中展现的人性的透视,会使人多一份睿智和从容。

《沈从文年谱》,吴世勇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46.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