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无限创新’正在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噩梦”

2006-12-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记者 陈香 通迅员 王晓华 我有话说

本报讯 “‘无限创新’正在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噩梦。”近日,在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和其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问题与理论原创”高层学术论坛上,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表示,一系列量化的硬指标的评估体系正在逼迫学者们制造学术泡?。此言论引起了数十位与会学者的共鸣。

“学术研究产品越来越多,但质量越来越差。”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如此评价国内学术研究的现状。他认为,主要是学术体制的问题。“包括关于学术研究和评价、项目基金发放的体制。”他指出,现今的学术体制,施力点主要放在规模性的、如何使学术“繁荣”起来的角度,而不是激励最优秀产品的出现上。

而另一方面,“与学者切身相关的学术管理方式还是计划体制的”。肖鹰指出,现在,对学术的考量标准是严格数量化的,“在压力之下,让学者精益求精、呕心沥血地进行学术探索和创新,显然并不乐观。”

“如果连续3年、5年没有成果出现,学者可能被解聘,可能拿不到项目,拿不到一定数量的研究基金,甚至连生活水平都会下降。”邓正来告诉记者,切身的生存压力,逼迫学者用更多的时间,去应付一些马上可以见效果的项目和科研课题。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一些地方院校,这种量化考核决定学者“命运”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某级刊物发表一篇文章,可以奖励几千甚至上万,在某种刊物发表文章,就可以晋升教授,否则,即使文章质量再好,一切免谈。“需求”决定市场。上海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告诉记者,部分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顶级刊物,已经在网上明码标价,发表一篇文章要几万元。所以,在决定学者基本生存价值的量化考核体系下,“学术泡沫化,乃至学术不端行为甚至学术腐败愈演愈烈也就可以想见了”。

近段时间以来,学界内部对学术量化考核机制的批评越来越多,可是为什么这套机制依然“岿然不动”呢?“关键在于行政主管部门对各高校行政领导、高校行政领导对院系行政领导的考核机制上。”肖鹰表示,当高校的行政主管的业绩也是由这个学校的学者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在什么刊物上发表文章来决定的时候,真正以“质”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机制就没有办法推行。“如果没有数量,没有指标,大学就拿不到资金,排名就会掉下去。”邓正来表示,所以,任何人在高校的管理层级上,都不得不采用量化管理体制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应该如何评定学术成果,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主编余虹认为,学术的评审机制很复杂,不能把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一口否定掉,“但一定要意识到现行的评价机制不是最佳的,应寻找更好的可行性方案。”肖鹰提出,“对学校、学者的评价,要真正从学术创新的实效来进行”,“拿出你自己认定的代表作,由同行学者专家来审读,并举行严格的答辩、评估程序。”据记者了解,发达国家高校采取的就是这样的学术评价体系,叫做“教授论文”,目前,国内个别重点高校也正在做这方面的改革。邓正来建议,在关于学术研究和评价、项目基金发放的体制上,要注意建立激励最优秀产品出现的纵深推进体制。同时,他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邀请大学里真正做研究的学者,而非行政管理人员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就现在的学术评价体制做一个评估性的报告,每年提出一至二项渐进性的改革建议,“在实行现行学术评价体制的同时,既不彻底反对它,也要进行递进式改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