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逻辑的悲剧

2006-12-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胡作玄 我有话说

一位研究数理逻辑的朋友告诉我,20世纪四位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当中,有三位同逻辑有关,这让他感到十分自豪。这三位是哥德尔、冯・诺伊曼和图灵。显然,后两位的名气要比哥德尔更大,他们都是计算机时代的奠基

者,而且都亲自参与制造最早的计算机,而计算机恐怕是20世纪头号科技成就,重要性超过核能的释放和基因密码的破译。而计算机的设计又离不开哥德尔的数理逻辑,冯・诺伊曼是他的好朋友,图灵算是他的学生,无疑,他们在设计建造计算机时,都受到哥德尔思想的影响。至于第四位――鼎鼎大名的凯恩斯,其实在逻辑方面也有贡献,这不是说他老爸在剑桥教逻辑,而是他本人在创立凯恩斯经济学之前,老老实实把概率论基础研究了一番,概率论也是一种逻辑,在我们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这种逻辑也是非研究不可的。

这位朋友在说上面的话时,又以偏概全地讲,逻辑学家常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自杀的只有一位,那就是图灵,他是吃含有氰化物的苹果死去的(就像白雪公主那样)。原因嘛,可能是同性恋。那时,对同性恋也许没有现在那样宽容,但同性恋者也不至于像王尔德那样获罪,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已通过对同性恋宽容的法令,只是他没等到那一天。图灵的去世使我们失去许多原创的思想,但不能说是逻辑的悲剧,还是让我们再等6年纪念他百年诞辰时再说吧!

这里说的逻辑的悲剧就是指哥德尔,但不是指他事实上的“慢性自杀”。哥德尔在不到72周岁时去世,寿命也不能说太短,他的好朋友爱因斯坦也只活了76岁,他另一位好友冯・诺伊曼才活了53岁。他们都是“正常”死亡,也就是“医治无效”,但哥德尔则是死于“营养不良”,实际上是近乎绝食的“节食”,死时体重不到30公斤。有时他一天只吃一枚鸡蛋,而且有的食物让他的夫人先尝尝,因为怕中毒。幸好,他没有生活在极富创新性的中国,鸭蛋里也有苏丹红,否则,他真正得绝食自杀了。

这些事取自道森(Dawson)所著的《逻辑的两难困境》一书。我想哥德尔的悲剧在于难于把逻辑贯穿到人的生活当中。其实,逻辑与数学都考虑理念世界的事,相对讲是十分简单的,虽然在一般人看来很难。如果一位较真的数学家考虑现实的世界,他恐怕寸步难行。生活中充满矛盾,而逻辑和数学的大敌就是出现矛盾。数理逻辑可以说就是从解决罗素悖论开始的,由此引向公理化集合论。然而,公理方法决不能无限推广,老实说,即使推广到物理学也不一定很成功。在这方面,爱因斯坦比他“现实”的多。他不无嘲讽地讲,自从数学家介入之后,连他也不懂相对论了。说白了,数学不是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必须要提出能用实验检验的预言。数学家则不管现实如何,只要在逻辑上没有矛盾就行了。

在社会“科学”领域,这个问题恐怕就更加突出。对数、理、化的问题,专家往往能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而经济问题,可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意见。随便举一例,前些时候经济学家为“北京房价是涨还是落”争论不休。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形归结为复杂性。这个问题不太能由“简单的”形式逻辑或数学逻辑或数学来解决。可是哥德尔多少有点执著,他相信上帝和他一样一门心思,笃信逻辑。于是就发生下面的故事:

哥德尔到美国六、七年后开始考虑入籍问题,他把美国宪法用他的逻辑头脑钻研了一番,发现其中有矛盾。他于是把他的“发现”,告诉摩根施坦,摩根施坦又把这事告诉爱因斯坦,他们两位恰巧是哥德尔入籍的“保证人”。他们不知这位书呆子在入籍听证时会捅什么娄子,于是商量好在听证那天,同法官大聊特聊,耗时间,而把哥德尔晾在一边。没想到快结束时,法官转向哥德尔,问:“你觉得美国会出现德国那样的独裁制度吗?”这正中哥德尔的下怀。他肯定说会,并大大发挥一番。这位聪明的法官马上明白了他的“逻辑”并把话题引开,顺利地让他通过。而那两位却给他捏着把汗。

用一句老话说,哥德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唯心主义者。要是我们不抡起批判的大棒,也许还能悟出点有趣的东西。在道森这本书里,哥德尔给普林斯顿的教授们(包括大学和高等研究院)的印象是天真无邪,像是个长不大的孩子,需要别人呵护,可是他干出的事,却常常让人觉得他不可理喻(原文是西方人常用的crazy,如果翻成“疯”似乎稍嫌过重)。哥德尔是位极其特立独行的人,要不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不知什么地方能收容他。他几乎不发表什么东西,这在任何学术机构恐怕都是不被允许的(这当然不表示他不干事,至今,他还有成堆的手稿有待整理。这自然就引发某些人的微词,不知道那人整天在干什么)。因此,即使有像爱因斯坦、冯・诺伊曼这样的人物支持,他很晚才当上教授,在此之前,他不得不每年申请研究员的职位。更让爱因斯坦不满的是,1952年总统大选时,哥德尔居然投了共和党艾森豪威尔的票。要知道,当时正是麦卡锡猖獗的时期,而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投民主党候选人的票。这回爱因斯坦可真用了“疯”这个词。不过,这不影响两人的友谊。在爱因斯坦1955年去世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爱因斯坦总是在下班后等着这位小兄弟,两个人一块散步回家。也许我们不太能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思想差别很大,即使在物理学方面。哥德尔对爱因斯坦晚年极力攻坚的“统一场论”不以为然,爱因斯坦对哥德尔的宇宙学也未必接受。两人都有较深的哲学修养,爱因斯坦作为物理学家至少有朴素的实在论观念,而哥德尔则走向了胡塞尔,那也是爱因斯坦难以认同的。

话说回来,人总要食人间烟火,总得在尘世中生活。爱因斯坦是位积极的和平主义者,哥德尔却是位消极的不作为者。爱因斯坦有两次婚姻,还有一些风流韵事,可他去世前还说,“我的两次婚姻都是失败的”。相比较而言,哥德尔的婚姻却是“成功的”,他的妻子是一位夜总会的舞女,比他大7岁,还离了一次婚,别人说她“粗俗、没文化”,当然也难得出现在普林斯顿的社交场合中。然而要是没有她,哥德尔恐怕早就完了。

正因为有了哥德尔、爱因斯坦、冯・诺伊曼、图灵这样的天才,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他们的思想逻辑是我们要学的,至于生活的逻辑,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情形,想学恐怕也难。

书名:Logical Dilemmas: The Life and Work of Kurt Gdel 作者:John W.Dawson, Jr.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