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史上的丰碑

2006-12-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卞孝萱 我有话说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生前曾呼吁编著文学编年史,几十年来,只有几部断代的(如秦汉、南北朝、唐五代、元等)文学编年史问世,尚无涵盖古今之巨著。83岁的我,今见《中国文学编年史》,喜出望外。开卷有益,老眼增明。谨以一颗耄耋童心,略抒拙见。

先说结构。此书共18卷,每卷为一“时代”。卷下设章,每章

为一“阶段”。“阶段”下辖年,年下辖月,月下辖日。

次言内容。此书每一“时代”、“阶段”,皆有引言、绪论,直接引用古文献。年、月、日下所录之史实,包括:(1)与文学相关的重要事件,如朝廷举行乡试、会试,颁书给各省会及府州县学,下诏修书、禁书,文字狱等;(2)作家生、卒;(3)作家的功名仕宦,如入学,中举,进士,引见,赴任,致仕,丁忧,罢职,复职等;(4)作家的行踪交游,如缔交,唱和,集会,结盟,登山临水等;(5)作品之创作刊行,如成书,刻书,进书,序跋等。

再谈方法。(1)作家的取舍。既充分关注大作家,也尽量收录小作家。不偏重诗文作家,不轻视小说戏曲作家。从实际情况取舍,明清两代小说戏曲作家之重要性,有的超过诗文作家。名列文学团体者,有传,有不传,对不传的作家,也稽考其生卒年、事迹、著述等,集中地列于有关的年、月之下。还有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家,而以高官提倡风雅,与当时文士诗人过从甚密,也酌情收录。据一位学者所做的抽样分析,此书收录的大小作家中,今(近)人研究成果较多者约占1/6,较少被研究者约占5/6。(2)文献的使用。既重视古文献,也注意新成果。据抽样分析,此书引用的资料中,古文献占85%左右,今(近)人研究成果占15%左右。在所引用的古文献中,未经点校整理者占60%左右,经过点校整理者占40%左右。(3)史料的考订。目前流行的著作中,对某些作家生卒年、事迹之记载,有疏误者。还有某一作家之生卒年、事迹,各书记载歧异者。此书经过考证,对疏误者予以补充、纠正,对歧异者择善而从。(4)史事的编排。此书以公历纪年,括注中国之朝代帝王年号干支。月从农历。农历之年尾,或已入公元之下一年,予以精确计算。凡生卒年可考之作家,在其生卒年下,著录其字号、籍贯、功名、仕履等。生卒年尚难确考之作家(如某些小说戏曲作家),采用二法:或于有关人物之生卒年月下附见,或于其人作品刊行之年月下附见作者之生平。

《中国文学编年史》结构之宏大,内容之丰富,方法之完善,略如上述。

接着评估此书之学术价值、实用价值。

此书共18卷,每卷约80万字,全书共1400万字左右,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全书上起先秦两汉,下至当代,时间跨度长,是一部系统完整地展示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空前的大型编年史。比较各种体裁的史书,皆有不足之处,此书适当调整体例,既充分发挥编年史的长处,又尽量弥补其短处,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编著进入了新的境界。例如时代-阶段-年月日的体例,引言、绪论的设立,可以揭示文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和阶段性特征,是这部文学编年史独具的优势。此书不但大小作家兼收,而且言行并重。在特殊情况下,“言”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行”。有些序跋、函札透露了重要的文学流变信息,也酌情收入,可以对当时的文学史进程,有更多的了解。书中对作家的文学地位,兼顾到“点”的描述和“面”的概括。例如在某一作家的卒年下,不仅收录其去世的事实,还收录同代人或后人对其作品的看法,以便了解其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博采诗话、词话、曲话以及书目提要中对作家的评论资料,是这部文学编年史显著的特色。此书直接引用古文献,以显现中国文学史的本来面目,不作主观论述,以避免由于视角不同而造成的历史错位。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搜集、整理、编著,对文学现象的解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理解以及作家的定位,作品的解读,都有可靠的文献为依据。对文献资料,书中经过了普查、阅读、筛选、标点而后收录,进行了去伪存真、去芜取精的考辨工作,虽细节亦不放过,以保证工具书的准确性、可靠性。明清两代资料,浩如烟海,付出的精力尤多。从文献搜集、收录的广度和精度,反映出此书编者治学态度之严谨。有比较才能鉴别。将此书与其他文学史进行比较,便可发现此书的许多优点,例如风会之说(如“盛唐气象”、“大历诗风”)与个别、例外,作家时代归属与代表作品之实际创作(如李煜列入南唐,而他最好的词写在宋初;刘基列入明代,而他最好的诗、文写在元末),作品传播与接受等问题,一般文学史限于体例,难以妥善处理,而这部文学编年史可以依次排列,条理井然,应有尽有,不留遗憾。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呼吁:“苟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考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于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而得以知当时诸文士之各竭其才智,竞造胜境,为不可及也。”现在出版的《中国文学编年史》,其规模与成就,已大大超出陈先生生前的理想。因为:陈先生所呼吁的,只是按“时间先后,空间离合”对作家、作品进行编年,而这部文学编年史增加了三方面材料的收录,即:重要的文化政策,对知识阶层有显著影响的文化生活,思想文化经典的撰写、出版和评论,用编年的方式将几千年的中国文学进程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中国思想文化变迁,一并展现出来。

这部蕴含着新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文学编年史出版后,将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能为中国文学史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由于此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不但被教育部列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还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获得国家“985”项目资助。从历史意义来看,誉此书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是当之无愧的。

在这篇书评的最后,我提出如下建议:中国古代杰出的作家,兼擅诗、书、画,被称为“三绝”。不擅长书、画的作家,大多与书画家有交往。书画家笔下的精美的艺术品,激发了作家的审美意识和创作热情,拓展了作品的表现能力和题材内容,千百年中写下了数以千万计的赞颂书画的诗文。题画诗、论书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异卉。利用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可以窥见当时文学家与艺术家心灵的交流,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与书画融通、渗透的特征,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建议《中国文学编年史》再版时,加强这方面材料的收录,使这部书更有锦上添花之妙。

《中国文学编年史》(18卷),陈文新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