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华尔街的诱惑

2007-01-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曹中铭 我有话说

要么成为一名“斧头”,要么就会成为一块任人宰割的“华尔街的肉”,这就是华尔街的游戏规则。安迪・凯斯勒能从股市绞肉机中死里逃生,他无疑是幸运的。其实,凯斯勒的幸运还表现在,他完成了从一名AT&

;T贝尔实验室的芯片程序设计师到华尔街“全明星”分析师的“蜕变”,最后又从“全明星”分析师转型为华尔街最成功的基金经理。

资本市场本质上是一个逐利场,其中的诱惑不言而喻。华尔街因为它的巨大影响力,导致许多人梦想挤身其中,其动力不外乎“利益”两字。用《说谎者的扑克牌》作者迈克尔・刘易斯的话说就是:利益实在太庞大、太诱人了。

格鲁伯曼、奎特隆、布洛杰特因为抵挡不住诱惑,最终成为纽约州总检察长斯皮泽的“座上客”。华尔街曾经让这些声名大噪的人物出尽了风头、尝足了甜头,但他们也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均被终身禁止再次涉足证券业,面临着数百万或千余万美元罚金的处罚,像奎特隆甚至可能还有牢狱之灾。

《华尔街的肉》更像是凯斯勒的自传,但也让我们这些从未置身其中的人认识了华尔街的另一面。在国内被顶礼膜拜的摩根士丹利,居然做的不是服务于投资者的传统业务,相反,倒是把投资银行业务放在重中之重。华尔街分析师的服务对象从开始的投资者到后来的投资银行业务人员,不能不说是格鲁伯曼等人悲剧的缘由,凯斯勒因为看出了华尔街研究部门走向了歧路才幸运地选择离开。

在华尔街,为了获取更多的承销收入,投资银行业务变得饥不择食,研究部门与投行部门之间的“中国墙”形同虚设。由于服务对象的改变,许多垃圾公司也会被分析师们“包装”一番之后冠冕堂皇地上市。在上世纪末的网络股泡沫中,华尔街分析师可谓“功不可没”。套用华尔街牛仔们的一句话:拼命骑马,骑到它汗流浃背后再抛弃。网络股泡沫的最终破灭,也使纳斯达克指数从原先的辉煌跌到了谷底。如果说格鲁伯曼等人的悲剧是由于自身原因的话,那还不如说是因为华尔街的巨大诱惑更为准确。

成熟市场中的华尔街也会是赌场?似乎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至少凯斯勒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对于光环笼罩下的华尔街,国内投资者和投行部门没有必要将其中如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等大投行们奉若神明。

吴敬链先生也曾将A股市场比喻为“赌场”,甚至连赌场都不如,但这是由于国内市场诞生的时间不长,相关的制度缺失或缺位造成的。与华尔街不同的是,国内券商的研究部门从一开始都是为机构投资者服务的,起先是券商本身,现在则还为基金等提供研究服务。

国内A股市场也常常能看到华尔街的影子,在制造股市泡沫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1999―2001年的牛市行情中,网络股泡沫凸显无遗,百元股票频频现身,市盈率高达几百倍、上千倍的竟然不在少数。捧得越高,就会摔得越重。回头看,后来的五年大熊市虽然与A股市场的制度性缺陷不无关系,但也与当初股价所隐含的巨大泡沫密不可分。

前不久,国内有相关媒体发起了分析师排名活动,也爆出了分析师为了排名而买票的丑闻。与华尔街的“斧头”们一样,品牌就是资本,意味着话语权和源源不断的利益。国内分析师不忙研究忙买票,只能说明我们的市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遁入畸形。

而笔者更愿意将《华尔街的肉》看作一本A股市场的“警世箴言”。须知资本市场从来就不相信什么眼泪,股市绞肉机也不会同情弱者,无论是像南方证券这样的大牌券商,还是一般的中小投资者都是如此。话说回来,只要参与到这个市场当中,你就成为股市绞肉机中的一块“肉”,就像凯斯勒一样,能否从绞肉机中全身而退,只有看各人的造化了。

华尔街的诱惑成就了凯斯勒,也使格鲁伯曼等人声名狼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华尔街的肉》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

  相关链接――“华尔街策略大师”安迪・凯斯勒(Andy Kessler),曾以377%的收益率,获1999年全美盈利率第四的对冲基金。他用了5年的时间,将1亿美元的投资变成了10亿美元!他以“30秒内,3个要点”这一独到的投资秘诀,发现了一个个获利翻几十倍的互联网公司,并能在泡沫爆破之前全身而退,成为华尔街的奇迹!他是美国权威杂志《机构投资人杂志》评选出来的“全明星”分析师。曾为《华尔街日报》、《福布斯》等报刊撰写过大量文章,还是国家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国家广播公司(日线NBC)的频道的热门财经评论家。个人网址:http://www.andykessler.com

《华尔街的肉》,安迪・凯斯勒著,李芳龄译,庞溟校,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22.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