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国总统与美国传媒

2007-01-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文孟君 我有话说

美国总统与传媒及其记者的关系很有趣。我们先来看一下美国总统对传媒及老记们的评价:

西奥多・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将那些专门揭丑的记者称为“扒粪者”(muckrakers)。这个名称来源于英国清教徒约翰・班扬(Bunyan)的著名寓言小说《天路历程》中的人物。在小说中,这位扒粪者手拿粪耙

,目不傍视,只知道朝下看,因此看不到任何美好的事物,满目都是地上的秽物。

富兰克林・罗斯福曾在一幅照片上签名并落款“你们忠实的受害者”,然后把这幅照片赠送给了采访他的记者和摄影师们。

哈里・杜鲁门说:“哪一天新闻界不再羞辱我,那么我肯定是闯进了世外桃源。”

约翰・肯尼迪却说:新闻报道“看得越多越不是味儿”。

理查德・尼克松曾有一次,正在主持内阁会议,记者和摄影师们涌进了会议室,尼克松不失时机地讥讽道:“巧得很,我们正讨论污染问题,记者们就来了。”

吉米・卡特婉转地评说记者:“上帝宽恕无知的人们。”

乔治・布什离任后说:“在白宫的时候,我信奉新闻自由;现在,我信奉脱离新闻的自由。”

比尔・克林顿去慢跑锻炼时总有一车队的记者尾随其后,他曾这样向他的朋友解释:“他们只不过想看看我会不会在半路上死掉。”

我们再看媒体记者们对美国总统的评价:

《纽约论坛报》著名的专栏作家海伍德・布龙这样评价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当上美国总统的最好的报人。”

“肯尼迪和媒体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相得益彰,彼此都相处融洽,有时就会像真的好朋友那样发生争执,但却知道彼此在对方生活中的角色。”《华盛顿邮报》总编辑、美国著名报人本・布莱德利,在自传《最“危险”的总编辑》中这样评价肯尼迪和媒体的关系。

曾采访过从肯尼迪到克林顿八位总统,有40多年采访白宫的生涯,白宫记者团第一位女团长海伦・托马斯,在自传《白宫前沿》中谈到尼克松时说:“他讨厌新闻界,但是又会走进新闻发布室。”

同是海伦・托马斯对里根作出这样的评价:“‘好好先生’(指里根―――引者注)所具有的迷人风格,他的优雅和有错则纠,他那40年代的外表,看来依然是大多数美国人希望在总统身上所寻找的东西。”

其实我们在详细了解了美国总统的白宫生活后就会发现,凡是被记者们给予好的评价的总统,往往是那些善于处理总统与媒体之关系的总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好坏不是就这个总统的政绩和道德等方面,仅仅是就与媒体的关系而言。从某种意义来讲,美国总统与媒体(当然包括记者)的关系,是美国总统的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这种关系更是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种总统与传媒的关系中,又集中体现为白宫记者团的记者与住在白宫里的主人的关系。

白宫记者是指那些在白宫注册,负责专门采访总统,获取信息的各大媒体的一群记者。每每一位新主人入主白宫,这些白宫记者就与这位新总统有一段“蜜月期”,在蜜月期间,白宫记者与总统的关系一般都良好,出于对新总统的致敬,多听少问。但是过了这段蜜月期,那情景就大为不同了,白宫记者们会在总统的新闻发布会,或其他场合,轮番向总统像法庭审讯般的提问,使得总统一时尴尬万分。所以,几乎所有的总统都要认真准备每一次的新闻发布会。里根总统还在白宫的剧院进行排练,以便到时熟练地应对记者们的提问。

其实,白宫的主人和白宫的记者们各有自己的职责:白宫的主人,要从国际国内的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政治态势和需要出发,对信息慎重处理,区别对待,有的需要通过记者们公之于天下,广而告之;有的则需要严格保密,避免信息泄露而陷于被动。白宫的记者们却要从公众的知情权出发,他们的目标便是发现事实真相并报道它,告知公众所有公众应知晓的消息。这就必然造成白宫的主人与白宫的记者们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当有消息需要发布时,白宫的主人希望白宫的记者们随叫随到;反之,则希望记者们离得越远越好。这样就使得总统新闻发布会如山中气候一般,阴晴不定:有时简短,有时冗长;有时友好,有时敌对;有时谈笑风生,有时剑拔弩张。

当记者要了解真相,而总统却要掩盖真相时,记者与总统的关系便格外紧张对立。美国的记者们对他们的总统就会毫不留情的“折磨”。我们熟知的记者“拷问”总统的例子就有:水门事件中的尼克松,伊朗人质危机中的卡特,“伊―尼丑闻”(秘密出售武器给伊朗,资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中的里根,拉链门事件中的克林顿等。

记者们的拷问,有时会令总统们难以忍受。就连和媒体关系非常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也有时会被记者提问惹恼。有一次,二战期间,《纽约每日新闻》的一位专栏记者真把他惹火了,这位记者被当众“授予”一枚纳粹铁十字勋章。

为了与记者周旋,肯尼迪实行了“新闻管理”,尼克松把记者列入了他的“政敌名单”,里根对保护保密材料增加的新命令说:可以要求被怀疑泄漏保密材料的政府雇员做测谎试验,以保证秘密不泄漏。

而克林顿总统一上任便把从白宫记者办公室到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的走廊关闭,宣布“记者不得通过”,结果适得其反,这件事本身就变成了新闻,后来在记者的不断质疑下,通向新闻办公室的门打开了,同时还打开了通向总统椭圆形办公室的走廊。

有趣的是,里根为了躲避记者的提问,他竟然养成了个习惯:当他走向总统直升飞机时就捂住耳朵,让记者们知道不可能听到他们的问话,要不然就是向记者们指指他的表;或者由他的狗赖克斯来搅局,分散记者们的注意力。

其实,无论是和记者关系良好的总统,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肯尼迪、里根,还是和记者关系交恶的总统,如尼克松,在对信息实施控制的观点上是一致的,只不过不同的个性和修养使他们对待记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譬如,里根总是对记者亲切和气,决不会因处于尴尬境地而生气,无论怎样,从不表现个人间的不快,所以使他的威信一直很高,以“好好先生”为大家熟悉。他那总是“面带微笑,挥动着手臂”的亲和形象使他度过一场又一场麻烦和危机,这不能不说是里根的动人魅力。相反,尼克松却总是视记者为敌人,结果也在水门事件中败在记者手里。

海伦・托马斯在《白宫前沿》中深有感触地说:“我发现记者就像是千千万万急于了解事实真相的美国人的替身――毫无疑问,我们进行的是一种双向交流。我们代表人民向总统提出问题,总统通过我们了解人民的看法。”

哈里・杜鲁门总统在一次白宫记者团的晚宴上也这样讲:“我们携手走过了8年时光。在这段日子里,我尽可能地让你们了解任何政府认可的消息,同时,也许你们还没有意识到,你们也使我了解到许多普通民众的意见。”可谓是惺惺相惜之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