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彼得•林奇和他的成功投资

2007-02-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权成光 我有话说

专家和大师的区别是大师总是能够把复杂的事情用简单易懂的通俗语言来解释清楚。对于股票投资这种入门门槛比较低的行业来说,国内的、国外的、技术的、基本的,各类专家可谓是数不胜数,不过真正说到大师,那或许用十个手指头就可以数得过来。无论我们如何地压缩这个名单,相信彼得・林奇的名字是永远不会被遗漏的。

彼得・林奇是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麦哲伦基金的前基金经理,在他的管理下,麦哲伦基金从1800万美元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基金成长为12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基金,13年的时间里基金收益高达29%年复利。彼得・林奇还是个高产的作家,写了3本关于股票投资的书,介绍了其投资理念和方法的前两本都是长盛不衰的投资类畅销书。尤其是第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几乎囊括了彼得・林奇的全部投资智慧。

虽然该书的第一版于1989年出版,比中国股市的历史还要长,但是书中的内容却丝毫没有落伍之处。相反随着近几年国内的证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来自美国成熟市场的投资理念越发地具有指导性。而在其千禧年纪念版中彼得・林奇的自序更是为国内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大师思路的绝好机会。

彼得・林奇的投资理念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好公司的股票迟早会有良好的表现。因而林奇崇尚对上市公司的分析和调查,当然,林奇并不认为对上市公司的分析和调查需要怎样高深的知识和方法,这并不是基金经理们的特权,相反林奇认为每一个普通的投资者只要用自己3%的脑力就能在选择股票的时候,和那些处在平均水平之上的华尔街专业人员选得一样好。

对于找寻值得投资的股票,彼得・林奇往往是从生活中和身边的事情开始,其主要思路就是产品――上市公司――股票这个顺序。从生活中发现的畅销产品挖掘出能够上涨几倍的潜力股票正是彼得・林奇的强项,也是其草根企业调查文化的典型模式。当然,这和美国的上市公司达到上万家,几乎每一种产品后面都有上市公司的背景有关。虽然国内还没有达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每一种产品都有上市公司背景这种程度,但是类似的线索还是不少的。

关于如何寻找赚钱的股票上,彼得・林奇还有很多独特的方法,比如林奇将上市公司分成六种不同的类型:稳定缓慢增长型,大笨象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资产富余型,以及转型困境型。这六种不同类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投资方法,而且林奇对不同类型公司股票的预期收益也不同。这是一种相当简单的分类和框架模型,这种模型的好处就是会减少投资者对不同类型股票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比如,如果你持有的是缓慢增长型的股票,那么就不应该指望它会有多么了不起的表现,相反,如果你持有的是快速增长型,那么就不应该轻易的将其卖出。

还有就是每一个投资者都无法回避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林奇对此做了一个简单的财务讲座,并对投资者应该关心的每一种著名数字做了详细的案例分析,这样投资者就不会再对厚厚的上市公司报表无从入手了。

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父。这是国内非常流行的一句股谚,这说明了如何卖出股票的重要性,对此林奇根据股票的六种不同类型,详细列举了何时应该卖出,何时应该持有的详细依据。当然,跟如何选股一样,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对于这些方法要分析林奇得出结论的依据,并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有一点对我个人触动很深的部分是彼得・林奇对组合投资的宣扬。随着巴菲特集中投资理念的盛行,很多投资者已经对分散风险和组合投资嗤之以鼻,不过我个人还是认为对于一个普通投资者来说,组合投资是非常必要的。组合投资不仅仅是分散了风险,也增大了成功的可能性,毕竟我们不能指望买入的每一支股票都能成为林奇所说的涨10倍的tenbagger,多一个股票就多一个抓到牛股的机会。组合投资还可以有效的控制股票投资中经常会出现的冲动和冒险情绪,从而引导投资者走向长期成功的道路。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美]彼得・林奇等著,刘建位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38.00元

  •   平山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功名利禄的堆砌,也不在波澜壮阔的经历,而在用心感受每个日常瞬间的美好;人生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于平凡之中,照样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诗意。【详细】

      《英歌》在尝试拓宽民俗舞剧的边界,进行深度的传统当代表达,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它可能引发热议,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其对母题的开掘深度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详细】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改革任务,并对文化建设作出专题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全面指引和根本遵循。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经核实,此为固定搭配),贯彻落实全会有关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和支撑作用。【详细】

      【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