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哲人的贫困

2007-02-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思郁 我有话说

“列维・施特劳斯”和“列奥・施特劳斯”不是同一个人,前者是法国的人类学家著名的结构主义学派的学者,后者是德裔美籍研究古典政治哲学的著名学者。后者好像前半生活得穷困潦倒经常靠借钱搞研究,直到后

半生甚至死后才声誉鹊起,引起世界学术界的追捧,中国的学界惯于跟风,这次当然也不例外,研究列奥・施特劳斯的人越来越多。我一直对中国的“施特劳斯热”不感兴趣,但是,这并不妨碍我阅读关于施特劳斯的书,比如这本《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施特劳斯通信集》。换一种平常人的角度而非专业研究者的视角来读一本书的话,可能另有一番趣味。

最初阅读这本书是和刘小枫有关。相信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的爱好思想的年轻人都会对“刘小枫”这个名字感到温暖。他是我们在思想领域中蹒跚学步之时给我们最多指引且能让我们感受到思想乐趣的为数不多的人中的一个。在这本《施特劳斯通信集》的中译前言中我读到了刘小枫写下的那段话:“有的思想者的思想能让人享受到智性的快乐,却不会让人感动――读施特劳斯的书简,不仅令人感动,还让人感领【受】到浩淼深幽的历史沧桑。”这种熟悉的刘氏惯有的“诗化叙事”的书写手法吸引住了我去读一读施特劳斯,去探究一下这个自称一生只对上帝和政治感兴趣的哲人的内心世界。

从这本通信集中看,施特劳斯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大学教书,其余的时间大都浪费在了为了躲避战争和纳粹的追杀因而在不同的国家的流亡途中了。他于1899年生于德国的基希海因,1973年卒于美国的安纳波利斯,期间在法国和英国都长期居住过。和现今的大多数学者们不一样的是,施特劳斯除去在大学教书,一生没有参与任何政治活动,没有给报纸写过文章,更别说上电视或接受记者采访讲授哲学了。

迈尔的《为何是施特劳斯?》一文的开篇处曾总结施特劳斯的与众不同之处究竟何在。他给出的一个答案就是“施特劳斯使我们注意到,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就是“把哲学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把哲学视为对正确的追问及其回答:哲人认为哲学生活是正确的生活,并选择过这样的生活,他们也认为,这是最好的生活”。跟迈尔先生如此确定的口气不同,我倒是怀疑这是迈尔先生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施特劳斯可能认为哲学是正确的生活,并选择过这样的生活,但是如果非要他说这是最好的生活我看倒是未必,至少从施特劳斯和他友人的通信中,我们看不到他对那种随时可能堕入贫困线上的生活有多么热爱。在书中,编者把施特劳斯和他友人的通信共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探索年代(1928-1932)、艰难岁月(1933-1948)、执教芝加哥大学(1949-1967)、哲人生命的最后时光(1968-1973)。但是阅读后才发现,这几十年的通信中有很大部分的信件写于1933年-1948年,把那个时期定为“艰难岁月”是十分恰切的。至少通过阅读那个时期的通信我才真正的懂得了什么是哲人的生活方式。无可置疑,对一个哲人首先要求到的是精神上的饱满和富足,他们对精神上的专一追求使他们对物质贫乏视而不见,但是这种非常态的生活并不就能证明这种生活是“最好的生活”。事实上,没有人会愿意过一种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生活,那更不可能是他们最好的生活,而毋宁说那是他们不得不选择的一种生活。在1933年的5月19日写给洛维特的信中,施特劳斯说已经做好了因为战争流亡的准备:“我不怕流亡者的命运――充其量只是顺乎肉身的需要,饥饿之类――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始终是流亡者。”1933年7月17日给友人的信中,施特劳斯解释为什么这么久没有友人写信:“因为政治……因为我们并非纯粹的灵,而是尘世之尘的子孙……”这似乎是一个艰难开始的信号。其后来往的信件中,虽然施特劳斯依然和友人们谈论哲学,但是关于金钱,在大学中争取教职以及不断争取各种基金会的研究基金等等琐事逐渐多了起来,施特劳斯甚至不断地向朋友诉苦,不断借钱,少至十多美元,多至上百美元。但是朋友们的处境也大都捉襟见肘,所以他借来的钱要随时准备偿还。阅读着这些信件,看着施特劳斯和他的友人在信的开头往往把金钱的借贷情况交代清楚后,马上极其热烈地投入到他们对哲学问题的争论,我突然想到刘小枫所言“读施特劳斯的书简,不仅令人感动,还让人感领【受】到浩淼深幽的历史沧桑”,也许指的就是施特劳斯对哲学无比的热忱吧。

“把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施特劳斯用他一生践行了这句格言,但是这些并不能说明他的一生是无比美好的一生,更不能说明这种生活是最好的生活。事实证明,施特劳斯生前默默无名,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他执教芝加哥大学后,他的生活境况才有所改变。据说这个时候施特劳斯开始影响了美国政治。至于被称作“当今美国政治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乃至被尊为思想教父,那已经是施特劳斯去世很久以后的事情了。也许是施特劳斯去世之后愈来愈大的影响力,导致了我们平时视野中的施特劳斯消失不见。对一个哲人日趋的“神圣化”导致了我们的错觉,以为他的生前无比风光,谈哲学谈政治不食人间烟火。事实上,哲人的生活可能一点也不神圣,反而十分的贫困。

《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施特劳斯通信集》,【美】施特劳斯等著,朱雁冰何鸿藻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9.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