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推动中美文学交流的热心人

2007-02-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景端 我有话说

随着中美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中美文学的交流也在不断扩大。现在我国每年引进的图书版权中,几乎一半来自美国;获得美国“布克奖”和“普利策奖”的文学新作,基本上都有了中译本;当代有影响的美国作家、艺术家及文学流派,不少中国读者都有所了解;中国作家如王蒙、莫言、余华、王安忆等的作品,在美国也有了英文本

。目睹中美文学交流如此迅速的发展,使我不禁回忆起对外开放初期一批热心的美籍华人,在开拓和推动中美文学交流中所做的贡献。就我亲身的感受,我尤其想起了董鼎山和聂华苓。

董鼎山,早在40年代在复旦大学附中上学时就为柯灵先生写稿编刊物,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于1947年赴美国,一直在美国的大学从事编辑、教书和图书馆工作。长期接触图书出版信息的经历,使他对美国社会、特别是文坛的情况十分了解,加上他自己的研究,所以在介绍和评论美国文化方面,常常显示出他独到的评判眼光。1978年我国对外开放刚刚起步,人们对美国所知甚少,对美国文学,大多还停留在只知道马克・吐温和海明威这个状态上。正是董鼎山先后在北京《读书》杂志和上海《文汇读书周报》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介绍美国当代作家和作品的文章,使中国读者首先是中国作家,了解到了美国文坛的许多信息。80年代初期,他几乎年年都回国,除自己在国内高校讲学外,还常带着美国友人前来中国参观访问。1982年初夏,趁他在山东大学讲学结束的机会,我专诚邀请他来南京在华东水利学院礼堂做了一场“当今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报告,因为内容新鲜,听众反应很好。随后我又陪他去南通访问,看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中小市镇。一路上他对国内发生的巨大变化非常兴奋,对邓小平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倍加赞誉。他长期生活在美国,经历了中美两国长达几十年的封闭隔绝,深深感到促进彼此沟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作为一位文人,他首先关注的自然是促进中美两国文化的交流,表示要多写文章,让中国读者了解今天的美国。有鉴于此,我马上约他为我主编的《译林》杂志开辟一个专栏,每期发表他的一篇文学通讯。他一口答应。那时没有电子邮件,但他都按期用航空寄稿件来。他的这一组文章,既涉及高雅文学,也包含通俗文学,还及时评介当年时兴的国际事件纪实文学。后来有读者反映,董鼎山的这个专栏,宛如吹来一股西风,让中国读者看到了“纸老虎”的另一面。现在看来,董鼎山80年代在国内发表的那么多文章,包括后来结集出版的《西窗漫记》、《西窗拾叶》、《纽约客闲话》、《天下真小》、《美国梦的另一面》、《留美五十年》等等,对于促进当时中美文学的交流,确实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

至于让中国作家走出国门,我想起了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的功劳。我只说一件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聂华苓和她丈夫保罗・安格尔在美国依阿华大学举办的“国际作家写作室”,曾经先后邀请了萧乾、艾青、陈白尘、吴祖光、王蒙、茹志鹃、高晓声等几十位中国作家,前往美国在这个写作室住一段时间,充分与美国及世界各国的作家进行交流,这种环境和文学实践,对于中国作家介入国际文坛,促进中外作家的沟通与互动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我还记得,在一次江苏作协宴请聂华苓的宴会上,我向她建议,她那个“写作室”,是否也可以邀请一些翻译家参加交流。从毕朔望、冯亦代、卞之琳等人受邀前往,可见这个“国际作家写作室”邀请的对象确实是很广泛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