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尼日利亚电影产业的崛起

2007-02-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闫玉刚 我有话说

非洲,是一片广袤的黑土地;非洲人,有着黑色的皮肤。在传媒产业高度发达的全球化时代,非洲仍充满玄妙与神秘,让人难以琢磨而又无比迷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克里斯・约

翰曾说:“非洲不是一个地方,而是100万个地方,是100万种声音。没有任何一张照片能抓住非洲的神秘、多样性和它带给人们的惊奇。”

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

乞力马扎罗雪山巍峨屹立,撒哈拉的荒漠广阔而荒凉、赤道几内亚热带雨林到处都是新奇的生物,埃塞俄比亚东非大裂谷更是神秘得让人难以一眼望穿,这些是非洲神秘的自然景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开罗的萨拉丁城堡、非洲的黑木雕、乌干达的民间舞蹈……,这些,都昭示了非洲让世人着迷的神秘文化传统。

在当代大众文化的喧嚣纷闹中,非洲也戴着神秘的面纱悄然登场,引起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尼日利亚电影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之一。

十几年前,尼日利亚本土电影还几乎是一片空白,更不用说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的知名度。当时,很多尼日利亚电影质量粗糙,水平低劣,故事情节和电影脚本大多出自业余人士之手。在尼日利亚电影人中,当时除了赫伯特・奥贡德(Hubert Ogunde)之外也没有任何人具有国际影响。

1992年拍摄的《生存枷锁》(Living in Bondage),成为尼日利亚电影产业走向商业化发展的起点。该片讲述的是用活人祭祀的故事,一上映便引起轰动。从1998年起,尼日利亚电影开始出口整个非洲,并逐渐成为非洲的流行文化的前沿。在时光老人迈着蹒跚的脚步进入21世纪之后,尼日利亚电影的表现更是让世人瞩目。2003年拍摄的Osuofia In London首次为尼日利亚电影赢得了国际荣誉,Nkem Owoh担任了该片的主要演员。

今天,尼日利亚电影已经成为其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之一。有关数据表明,尼日利亚电影的年产量已经达到1000部以上,成为继美国和印度之后的第三大电影生产基地。即使是在尼日利亚最偏僻的地区也很容易获得本国生产的电影录像。侨居欧洲、北美等地的非洲人中,瑙莱坞电影的观众急速增加;在纳米比亚和肯尼亚的大街上,经常能看到尼日利亚电影的光盘在出售;在刚果,广播电台经常以广播的形式播放尼日利亚电影,并伴有林各拉语(刚果西部使用的一种混合班图语)的解说;在纽约的华人也经常购买尼日利亚电影光盘进行欣赏;在荷兰,瑙莱坞电影明星经常能在大街上被人认出;在伦敦,他们经常受到牙买加人的热烈欢迎……

在经济水平落后的尼日利亚,除了石油等能源产品出口之外,工业产品的出口所占整体比例极低,更不用说什么高科技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尼日利亚电影产业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印证了:文化产业并不一定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只要能充分体现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就有可能打开国际市场,取得好的发展。

优势与特色:低投入、低回报

尼日利亚电影主要是以豪萨语、伊博语、约鲁巴语和英语进行拍摄。在这些用不同语言拍摄的电影中,又以约鲁巴语和英语电影占据主导地位。有意思的是,在很多以约鲁巴语拍摄的电影中,剧中男女演员的名字都是一样的,这使观众很容易确认哪些演员是自己的最爱。一部典型的尼日利亚电影一般分为两到三个部分。这与非洲式的讲故事方式密切相关,非洲式的故事可能很长,很多需要四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才能讲完。

现在,瑙莱坞(Nollywood)已经成为了尼日利亚电影的代名词,这一名称十分生动,具有表现力,经常出现在拉各斯的街头小报上。瑙莱坞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好莱坞(Hollywood)和宝莱坞(Bollywood)模仿,类似的名称还有东莱坞(Tollywood)、韩莱坞等。

从内容来说,很多瑙莱坞电影表现了当代非洲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有些电影推动了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信条,有些电影公然宣扬新教福音。然而,也有电影表现宗教多样化问题,如通俗电影《狂奔天涯》(Not Without My Daughter)讲述的就是一个穆斯林男子和一个基督教女子的婚姻历程,其中充满了种种障碍与磨难。

从类型来说,尼日利亚电影中以魔幻类电影为主导。标志着尼日利亚商业电影起步的《生存枷锁》讲的便是一个有关魔教的故事,片中的男主人公沉迷于魔教,魔教要求他牺牲自己的妻子来换取财富。另外,2004年拍摄的《魔法时刻》(Magic Moment)系列等,也都是主打魔幻风格。除魔幻电影外,警匪片也是尼日利亚电影中的主要类型。这类片子大多描述志向抱负的故事,比如电影《警官》(Police Officer)面熟的便是一位离职警官回到他的村庄推行“社区治安”的故事。

尼日利亚电影生产成本低廉,多数电影的制作成本甚至不超过好莱坞黑人女明星的一件晚礼服。可以说,“低投入,低回报”是“瑙莱坞”电影制作的特色,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在1960年代,奥拉・巴洛贡(Ola Balogun)和赫伯特・奥贡德等早期尼日利亚早期电影人也曾积极致力于本土电影产业的发展,但因制作成本高昂而以失败告终。在认清本土国情之后,尼日利亚电影人放弃了大投入的制作路线,转而以电视电影(尼日利亚人称之为家庭录像)作为主导。几乎所有的瑙莱坞电影都是以数字光盘技术进行生产。尼日利亚法律限制国外电视节目内容,因此,尼日利亚经济首都拉各斯的电视节目生产者开始以本地流行的主题作为拍摄对象,所有这些都以光盘的形式流通。尼日利亚的一部新片出炉后,马上会通过DVD广泛发行,老百姓会在商场、街边甚至农贸市场买到新片的DVD。

也许正是“便宜”的原因,才使很多非洲人有机会欣赏他们自己的电影。非洲多数国家的电影院十分简陋,有些所谓影院就是一间四面漏风的屋子里摆台放映机而已。但爱热闹的非洲人仍喜欢聚在一起边看电影边唠家常。

关注本土化现实问题

很多国外和尼日利亚本土评论家对尼日利亚电影陈旧的情节、苍白的台词、糟糕的声效等方面提出批评。有些评论家甚至担心,尼日利亚电影中对魔法和暴力的张扬会增加人们对非洲人的恶劣印象。然而,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瑙莱坞已经从一无所有成长为庞大的产业,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在文化市场争夺日益激烈的当今时代,尼日利亚电影成功的背后具有很多因素的支撑。

首先,尼日利亚政府大力支持国产电影发展,尤其是那些明显带有尼日利亚历史和文化色彩的电影。尼日利亚电影人经常说服政府降低相关设备进口税率,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原因,这些设备只能从国外进口。尼日利亚电影人还渴望经济和外贸发展,以便他们能够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相关设备。尼日利亚制片人协会、国家版权联盟、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等机构,在尼日利亚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次,尼日利亚的很多电影是以英语拍摄,这消除了尼日利亚电影在走向欧美主流文化市场时的天然语言屏障。尼日利亚电影的成功宣传也功不可没,海报、追踪报道、电视广告等宣传形式也成功地推动了尼日利亚电影产业发展的脚步。尼日利亚导演在运用新技术方面十分积极。新技术一旦出现,便很快被应用于电影拍摄。编辑、音乐以及其他一般的后续工作都是由一般计算机系统完成的。电影拍摄完成后直接被制作成DVD和VCD,每周都有二三十部新电影在音像商店上架,每部电影一般都能卖出五万份左右的拷贝,一份拷贝的价格大约在两美元左右,一般收入的尼日利亚人都能承受这一价格。

再次,尼日利亚电影十分关注非洲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弗兰克・萨什(Franco Sacchi)和罗伯特・卡普托(Robert Caputo)执导的纪录片《这就是瑙莱坞》(This Is Nollywood)中,表现了瑙莱坞电影工作者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尼日利亚著名导演邦德・爱莫鲁瓦(Bond Emeruwa)也多次强调导演应具有“提供信息”的责任。很多瑙莱坞电影关注艾滋病、腐败、妇女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当代非洲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对于本土化现实问题的关注,使瑙莱坞电影开辟了一个有利并长期以来受到忽视的市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电影市场。

尼日利亚电影产业的成功对其他非洲国家也是一种鼓舞,它们纷纷效仿尼日利亚的做法,加纳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实际上,加纳进行电视电影生产要早于尼日利亚。在1980年代末,加纳导演就从事电视电影的拍摄,在1990年代中期时,加纳有20多位导演从事电视电影工作,每年的产量在50部以上。然而,到2002年尼日利亚电影处于发展高峰阶段时,加纳只有不到10位导演仍然活跃在电视电影生产领域,今天,加纳从事电视电影生产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了。

踏着尼日利亚电影产业成功的脚步前行的加纳,缘何却逐渐走向失败呢?首先,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是电影观众人数的减少。加纳的影院大多是国有体制,依靠国家支持,加纳大多数影院的利润都非常丰厚,这一点在1990年代中期时曾让尼日利亚电影人羡慕不已。然而,电视台开始播放加纳和尼日利亚电影之后,很多观众便更愿意舒舒服服地呆在家里看电影,而不愿意再折腾着去影院了。其次,几乎所有的加纳电影都是以英语拍摄,缺少尼日利亚电影的多元化特色和对本土现实问题的关注,因此,当其与尼日利亚电影互相竞争时,非洲本土电影观众很少能对加纳电影保持文化W语言方面的忠诚度。再次,加纳电影会面临国家审查制度,而尼日利亚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缺乏严格的审查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尼日利亚电影中所含的性、暴力、腐败等方面的情节因素会更多一些,从而使加纳人在面临加纳电影和尼日利亚电影的选择时,更愿意选择尼日利亚电影。

追赶好莱坞大步前行

但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一种更具普遍性的规律――规模经济效应。这一规律也是好莱坞电影之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同美国一样,尼日利亚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尼日利亚有1.4亿人口,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为电视电影提供了巨大的现实和潜在受众。尼日利亚电影人曾经抱怨说,他们的电影的平均销量不到两万个拷贝,即使是这一数字也已经是加纳电影拷贝平均销量的四倍之多了。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使得大额投资预算成为可能,从而为电影生产吸引更好的设备、演员等要素。相对较高的生产成本也使尼日利亚电影在出口时具有比较优势,从而得到更多的利润效益。尼日利亚电影与加纳电影在一开始时所具有的微小差别,最终却成为加纳电影产业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文化、语言、规模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尼日利亚电影已经成为非洲电影的代表,并威胁着包括加纳在内的其他非洲国家的电影产业发展。曾经一度被好莱坞、宝莱坞侵占的尼日利亚,今天反过来被非洲其他国家看作值得警惕的文化殖民者。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的长河中,处处充满了这种吊诡式的轮回。在当今的世界电影市场上,好莱坞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象征,也是很多国家电影产业努力赶超的目标。瑙莱坞,就像其名字中所昭示的那样,正在追赶好莱坞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