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鲍德里亚非常重要

2007-03-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康慨 我有话说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后现代思想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一译波德里亚)3月6日在巴黎去世,寿终于77岁。

鲍德里亚非常重要。他对现代传媒的分析

,尤其是对消费文化的批判,最近十年开始对中国知识界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在持续深入和放大,对他作品的翻译和出版,以及对他思想的介绍与评述同时进行,并呈方兴未艾之势。

就一位理论家而言,他一生的著述实在太过丰富,生前出版的著作超过50余部,广泛涉及种族、恐怖主义、性别政治、文学理论,以及摄影术――他本人亲自执机实拍,并小有成就。

他的理论语言有时艰涩难解,有时又通达晓畅,颇具穿透力,甚至引发耸动视听的大众争议。比如1991年,他便说海湾战争“不曾发生”,因为它更像一次媒体制造出来的事件,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战争。

插一句题外话,意大利学者和小说家翁贝托・艾柯上周到访北京并发表演讲,亦将战争分为两类:经典的和后现代的,海湾战争当属后现代战争,媒体在其中所发挥的远甚以往的独特作用,正是其一大特征。

鲍德里亚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仿拟的感觉和体验取代了真实感受的世界。媒体,甚至超级市场和主题公园所创造出来的幻象,已经将确实性和意义驱逐殆尽。支配一切的幻象使人们放弃了对现实的寻找。

“我们所有的价值观都是仿拟的,”2005年,鲍德里亚告诉《纽约时报》,“什么是自由?在买这辆汽车还是另一辆之间,我们有选择吗?这是自由的仿像。”

因此,我们因有所需而产生的消费,已经变成了因有所欲而进行的消费,即对欲望本身的消费。

鲍德里亚对消费文化的批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便是对美国文化的批判。他专门写有一书《美国》,将美国称为没有过去,只有现世的“未来的原始社会”,它的非人性、夸张度和不真实感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鲍德里亚的一些主要作品,如《消费社会》和《仿拟和仿像》等,均已出版了简体或繁体中文版。

  •   平山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功名利禄的堆砌,也不在波澜壮阔的经历,而在用心感受每个日常瞬间的美好;人生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于平凡之中,照样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诗意。【详细】

      《英歌》在尝试拓宽民俗舞剧的边界,进行深度的传统当代表达,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它可能引发热议,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其对母题的开掘深度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详细】

  •   作为历经千百年积淀且传承至今的民族美德,孝亲敬老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突出优势,也是将人口老龄化世纪挑战转化为新发展机遇的有利条件。【详细】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党校公开课第十四季)专题视频。【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