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堂有笔写诗篇

2007-06-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江晓原 我有话说

  "能够在文学与天学的历史上同时留名的,自古以来没有几人。汉代张衡可以算一个,古代波斯世界,也有一个这样的人物――奥马尔・海亚姆。影片《继承者》展开两条平行的叙事路径:一条是当今小男孩的万里寻根之旅,一条是古代波斯奥马尔・海亚姆的生平传奇故事。"

能够在文学与天学的历史上同时留名的,自古以来没有几人。

汉代张衡可以算一个。他的《同声歌》、《四愁诗》、《二京赋》等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他又两度担任皇家天学机构的负责人太史令,研制过演示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以及可以报告远方地震的“候风地动仪”,还写过《灵宪》这样的天学著作。如今月球背面东经112度、北纬19度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张衡”,还有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也被命名为“张衡”,表明世人对他天文学成就的肯定。

在古代波斯世界,也有一个这样的人物――奥马尔・海亚姆(Omar Khayyam),生前以天文历法著称,身后却以抒情四行诗流芳百世。

影片《继承者》(The Keeper,2005)讲述的就是有关奥马尔・海亚姆的故事。

却说波斯有这样一种传统,即每个家族都要指定一个成员作为“继承者”(keeper),他的责任是继承本家族的历代族谱、勋业、传说等等。这个特殊的家族职位当然也要代代相传。影片开始时,有一个家族的“继承者”壮年病故,族长不得不指定死者的弟弟接替“继承者”。弟弟尚在幼年,却对“继承者”的义务和责任极为投入,他隐约知道自己家族的历史和一本英国人的书有着极大关系,为此他竟背着母亲,冒用姐姐的名字订了航班,孤身一人偷偷跑到伦敦。

影片由此展开两条平行的叙事路径:一条是当今小男孩的万里寻根之旅,一条是古代波斯奥马尔・海亚姆的生平传奇故事。

小男孩初到伦敦,依照地址寻访至一巨宅,庭院深深,进去后叩门无人来应,小男孩竟在门廊下睡着了。不久这家的主人,一个非常有教养的老妇人自外归来,惊问小男孩来自何方?为何擅自进入庭院?――看来她是怀疑小男孩为流浪儿了。但当她看到小男孩手中拿着的一幅画,顿时肃然动容,就将男孩请进家中,以礼招待。影片中这一段情节平静而富有张力,演员表演也都不俗,令人击节叹赏。

老妇人和小男孩亲切交谈,得知男孩来意后,让小男孩戴上手套,从柜子中取出一本珍贵书籍给男孩看,男孩恭恭敬敬打开阅读,顿时五体投地……老妇人就将此书赠给了男孩。这里我们就不要搞电影中那些倒叙、悬念之类的花样了,让我们直说吧:

这本书是什么书?它是菲茨杰拉德(Edward J.Fitzgerald)的《鲁拜集》初版本。菲茨杰拉德――影片故事中这位老妇人的爷爷――1859年将奥马尔・海亚姆流传下来的诗歌从波斯语译为英语出版,取名《鲁拜集》(Rubaiyat),这些四行诗从此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明珠。“Rubaiyat”即波斯语“四行诗”之意。

那小男孩何许人也?当然就是奥马尔・海亚姆的直系后裔了。

《鲁拜集》的作者奥马尔・海亚姆,约生活于公元1048~1131年间,出生于波斯呼罗珊内沙布尔(纳霞堡),波斯人常以职业为姓,“海亚姆”(Khayyam)意为“帐篷制作者”――但这并不足以推测出他“出生于手工业者家庭”。他的生平故事一直是波斯人引为自豪的传奇之一,他的墓地今天仍是纳霞堡的重要景点。

相传海亚姆年轻时曾与尼让牟(Nizamal Malk)和霍山(Hasam,通常译为“哈桑”)同学,就学于当时著名学者Imam Mowaffak。三人曾发愿同享富贵。后来尼让牟成为宰相,海亚姆18岁丧父,辍学谋生,往见尼让牟,但不要官职,只求得一清净地让他进行数学和天文研究,尼让牟从之,拨给年金,他被任命为“天官”。实际上海亚姆先是得到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统治者的庇护,后来又应塞尔柱帝国苏丹之邀,前往领导伊斯法罕的天文台。他在那里工作了18年,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安逸的岁月。在那里,苏丹命他对当时的历法进行改革――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勋业,他当然没有忘记在《鲁拜集》中歌咏一番,例如下面这一首:

啊,可人们不是在说,我的演算重排了岁月,使历法更为完善?啊,不,这只是从历书中勾销了,未生的明天,以及已死的昨天。

海亚姆最著名的数学著作是《还原与对消问题之论证》,其阿拉伯文手稿保存至今,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海亚姆定义代数学为“解方程的科学”,他创立了一种借助圆锥曲线解三次方程的方法,这是代数与几何相结合的前驱工作。他还研究过二项式展开、开方、比例等问题,详细注释过欧几里德的著作,他的《对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中困难公设的注释》一书,据说对东方数学有过积极影响。

至于他那些优美抒情的四行诗,在他本来只是略出余绪而已。身后竟会因为这些四行诗而享誉全球,对他来说实为不虞之誉。

在影片中,海亚姆被塑造成一个相当科学主义的人物,比如他拒绝以自己的星占学知识为国王鼓舞军心,哪怕他的老师来劝也不听,摆出一派“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架势。其实“圣人以神道设教”在古代东方西方都是普遍被接受的政治智慧,影片中海亚姆的这一做法对一个古代天学家来说是不近情理的。

影片《继承者》古代叙事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霍山。

相传尼让牟当宰相之后,霍山前往投靠得了官职,但嫌升迁太慢,遂弃官组织叛军,后来成为盘踞中亚地区令人闻风丧胆的著名匪帮的首领――即十字军时代著名的“山中老人”――历史上实有其人。他手下有一群穷凶极恶、毫不畏死的杀手,称为“哈昔新”(Hasisins)。周边各国王公贵族,任何人只要得罪了“山中老人”,必遭杀手暗杀,而且这些杀手执行命令时不畏艰险,万死不辞。影片中也描写了这些杀手毫不畏死的细节。

关于“山中老人”霍山,有一个在西方广泛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与迷幻药有关,是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传播给西方人的,见《游记》卷一第40~41章。霍山之所以能令他的杀手视死如归,是因为他有特殊的训练之法:

霍山在两山间的深谷中秘密建造了一处花园,里面琼楼玉宇,美女如云,简直就是人间天堂。霍山平时对“哈昔新”杀手们进行“思想教育”:只要服从他的命令,死后必登天堂,将有享不尽的口腹之欲,声色之娱。然后找机会让杀手们服迷幻药――据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就是印度大麻,当众杀手进入昏迷状态时,将他们送进那个秘密花园。众杀手醒来,忽见自己置身仙境,美酒佳肴自不待言,更有多情美女投怀送抱,让人真个销魂。惊问此间是何去处?则被告知,此天堂也。不久众杀手又再次服药昏迷,重新被送回霍山面前。从此他们坚信真有天堂,只要服从命令,死后就可在那里永生。如此则执行任务时,自然就奋不顾身、视死如归了。

顺便提到,印度大麻在英语中是“Hashish”,霍山那些杀手的名称“Hasisins”(有“吸食大麻者”之意)明显与此有渊源,那些杀手就是“吸食大麻者”。不过影片《继承者》中当然没有这段故事――那只能留到以“山中老人”为主角的影片中用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