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明威在中国》:一部海明威研究的重要文献

2007-06-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世丹 我有话说

笔者早在2000年8月去美国哈佛大学英语系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的燕京图书馆和燕京学社陈列的文献书中就读到了杨仁敬教授《海明威在中国》一书的初版,现在又有机会仔细拜读了杨仁敬教授《海明威在中国》一书的增订本(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深感震撼和启迪。

该专著揭示二战期间的1941年3月-5月,中国抗

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海明威访问中国的目的和意义。过去,海明威对中国的访问一直被美国学者忽视,更为中国学者所不知。杨仁敬教授1980年8月-1981年8月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意外地发现了海明威访问中国的第一手资料,随后跑遍了波士顿所有的大大小小书店和图书馆收集有关海明威二战期间访华的材料。回国后,他又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处仔细查阅、收集当时的重要报刊的相关报导,开始了对海明威访问中国的研究工作。该成果填补了海明威研究的一个空白。

海明威访问中国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过去一直被一些美国学者在传记作品和研究类著述中一笔带过,或轻描淡写地说成是海明威只是陪新婚妻子玛莎・盖尔虹去东方走走,或说他仅仅是为了搜集写小说用的中国抗战材料。总之,海明威的中国之行被认为是私人或民间性质的访问。事情果真如此吗?《海明威在中国》的作者杨仁敬教授首先在哈佛大学的几个图书馆、波士顿的肯尼迪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研读、比较了美国学者撰写的所有的海明威传记和与海明威有关的传记作品,还研究了威廉・怀特编的《海明威新闻报道集》(1967)中收入的聘任海明威为战地记者的纽约《午报》主编英格索尔所作的一篇历史文献《海明威访问记》和海明威发表在《午报》上的6篇报导:《苏日签订条约》、《日本必须征服中国》、《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日本在中国的地位》、《中国空军急需加强》和《中国加紧修建机场》。另外,作者在1980年感恩节专程去普林斯顿大学,访问了美国著名的海明威研究专家卡洛斯・贝克教授――《海明威:作为艺术家的作家》和《海明威生平的故事》的作者,与贝克教授讨论了一些有关海明威访问中国的关键问题。回国后,作者赴上海采访了1941年海明威访华时作陪同和翻译的夏晋熊教授。后来,作者还亲临重庆参观了曾家岩50号――当年的周公馆以及周恩来秘密会见海明威夫妇的小客厅,考察了重庆黄山的原蒋介石官邸、宋美龄的旧居和孔祥熙的别墅(孔园)――海明威夫妇当时的下榻处。在如此卷帙浩繁的第一和第二手资料以及身临其境的基础上,作者经过仔细研究、评析,得出他关于海明威来中国访问的目的和意义的崭新观点:海明威以《午报》记者的身份来中国了解抗日战争情况,为美国政府收集情报,为美国政府是否应该对中国提供援助、提供多大的援助、什么样的援助提供依据,建议美国政府明确地向蒋介石表明:不支持中国打内战。作者认为,海明威深切地同情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国人民,钦佩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精神,反对日本侵略中国,此次访问起到了促进美国政府援助中国抗日的重要作用,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友谊。

《海明威在中国》的作者并非仅仅通过堆砌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一个严谨充分的论证过程和纵横驰骋的讨论来支持本书客观公允的立论。

作者首先在第一章“危险时刻的访问:了解中国关心中国”中依据翔实的史料,再现了海明威访问中国的全过程。作者指出,海明威来华访问,表面上看是由他的新婚太太玛莎促成的,而事实上他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纽约的《午报》主编英格索尔要海明威亲自到远东看看美国与日本的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要他具体了解下面几个问题:1)蒋介石与日本的战争打得怎么样?2)中国发生内战的威胁怎么样?3)日苏条约签订后有什么影响?4)美国在远东的地位如何?5)造成美日开战的因素是什么?6)如何避免美日开战而把日本拖在远东?同时,由于玛莎与第一夫人艾琳娜・罗斯福关系密切,海明威还肩负着特殊使命:为美国政府收集情报。海明威夫妇一路不顾旅途困苦,不怕危险,到前线参观访问。他们与中国士兵们一起住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小村庄里,与他们一起巡逻,体现出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同情与支持。与蒋介石的会见使海明威发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官员是在“西安事变”后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才转向抗日,蒋介石的主要目标是消灭共产党。海明威认为,中国内战不可避免,美国在中国的代表应十分明确地向蒋介石表明:美国决不以任何方式资助中国打内战。海明威夫妇与周恩来的秘密会见使他直接了解到中共对蒋介石团结抗日和反对日德意法西斯势力的态度,并如实转达给美国政府。

作者在第二章“谨慎而热烈的欢迎:海明威踪影在中国报刊”中选择了重要的有影响的香港《大公报》、国民党中央机关报重庆《中央日报》、共产党中央在重庆公开出版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和重要期刊《西书精华》上发表的报道和评论来表现中国人民对海明威夫妇来华访问重要意义的理解和对他们的热烈欢迎。《新华日报》的一条消息“海明威随我军入广州近郊”报道了海明威在广东前线的冒险事迹:“海明威在韶关时,某夜曾随中国部队分乘沙船三艘,乘夜向下游行驶在广州近郊登陆,将日本军事建筑若干破坏,于拂晓前安然离去。……”这则报导表明,反法西斯英雄作家海明威一到中国,就与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国人民并肩战斗了,表现出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正义斗争的支持,并在回国后发表在《午报》上的6篇报导中描写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行为,把中国人民奋勇抗击侵略者的精神介绍给了美国人民。他在报导中明确地反对日本侵路中国和反对蒋介石打内战。他的访问不仅增进了中美的文化交流,而且加强了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关系。

在第三章“奇特而复杂的大地:海明威和玛莎印象中的中国”中,作者表现了海明威夫妇访问中国时的感受。他们先到广东前线,与军官们一起研究军事形势,跟士兵们一起生活,观看军事演习,亲身经历过日本轰炸机的骚扰。海明威很满意这一次艰苦而愉快的旅程。作者披露了海明威写给财政部长摩根索的一封长信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海明威对国民党统治区独裁政治的揭露和他对国共之间战争的不可避免的分析,特别引用了海明威的原话:“蒋介石委员长的各种解释……跟众所周知的共产党努力抗战的事实是相矛盾的。”作者评价说,海明威的这封信“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它明确地表明了海明威对待国共分歧的态度,果断地提出了不资助中国打内战的建议,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极有战略远见的主张,也是海明威对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支持”。在第三节“历史性的记录”中,作者全文转译了《午报》主编英格索尔写的《海明威访问记》,直接披露了海明威去中国的身份:海明威是一个研究战争的学者,英格索尔希望他在对中国战场考察后写出一份比每日报导更有永恒价值的报告。海明威出色地完成了他作为军事专家的使命。

作者又在第四章“视角迥异的评述:美国学者研究的走向”中对多部美国学者写的海明威传记和与海明威有关的其他传记作了仔细的分析评论。作者最后总结说,作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和优秀的战地记者,海明威在我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来华访问,不仅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而且增进了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友谊。海明威这次中国之行的政治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还辟出了第五章“两次高潮的迭起:海明威研究在中国”和第六章“跨越时空的评论:中国学者眼中的海明威”,全面具体地概述了我国海明威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海明威在中国》现已由杨仁敬教授与美国诗人、学者唐纳德・江肯斯教授及其太太郑凯梅教授合作译成了英文。郑凯梅教授曾受杨仁敬教授的委托,在第七届海明威国际会议的大会上宣读了《海明威在中国》书中的两节。这两节介绍了海明威中国之行的路线、过程和收获,尤其是海明威夫妇与周恩来的秘密会见、跟蒋介石夫妇的个别交谈等等,引起与会代表们的极大兴趣。《海明威在中国》是继《海明威在西班牙》、《海明威在巴黎》、《海明威和特列尔扬》和《海明威在古巴》等研究海明威在国外经历的著作之后,又一部具有国际意义的海明威研究的重要文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