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分级小学:同质时代的差异教育

2007-07-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金浪 我有话说

同质化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色”。我们穿着同样款式的衣服,住在同样标准的大楼里,吃着同样的垃圾食品,听着同样的流行音乐,恪守同一套价

值标准。如同一批同质的产品,我们从教育的大车间里生产出来……几乎是科幻片里才有的情节其实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教育中的分级制度其实就是贴在我们身上的一块商标,上面的条形码注明了我们的批号、性能与有效期。

美国教育理论家约翰・I.古德莱德与罗伯特・H.安德森的这本《不分级小学》针对的正是长期主宰教育界的分级思想。分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人类学研究早就发现,分级思想不过是近代的产物,是进步时间意识在个人成长历程上所做的标记。尽管它曾经带来了便捷的追踪学生学习状况的方法,但在教育领域,它的负面效应早就超过了它的正面效应。

教育中的分级制度把学生按照年龄分成不同的年级,然后按照每个年级的适宜水平教授课程,最后通过考试决定一个学生是升级还是留级。但问题在于这种分类一开始就把每个人标记为具有同样性质的事物。实际上,同样是五年级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往往相差悬殊。有的学生可能只具备一年级的水平,而有的则体现出超常的智力。正如该书告诉我们的,从来就没有一个真正的“五年级”存在过,“五年级”仅仅是我们想象出来的群体。由于把所有学生都想象为同一起跑线上的赛车,分级制很可能给学生心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长期生活在降级的阴影下,跑得快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压力而陷入恶性竞争,而跑得慢的学生则可能会因为自暴自弃而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该书的作者提倡一种不分级教育。不分级教育不是按照年龄对学生进行分级,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分组方式。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需要、兴趣、能力、效率与风格,不分级教育开设个别化课程,它倡导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学习的理念,并允许学生自由地去犯错误。与传统分级教育封闭式、重结果的教学方式不同,不分级教育是一种敞开式教育,一种过程教育。但是如果仅仅把不分级教育看做是另一种教育组织的模式,那就低估了这种理论的革新力量。实际上,作为一套崭新的教育理念,不分级教育背后有一套庞大的哲学支撑。在笔者看来,这套哲学首先即是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在这一点上,不分级教育暗合了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后现代走向――即从一种中心化的单一价值取向走向对多元价值的强调。由于在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不分级教育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后现代伦理。

该书首版于1959年,其时正值美国教育改革第一次浪潮。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直接引发了对美国青少年所接受的学校教育的严肃质疑,但是所有的改革措施非但没有给陈旧的教育模式带来改变,反而强化了固有的教育结构。由于对传统教育体制的一针见血的批判,该书的出版就成为了一个轰动性的事件。其后不分级教育在美国经历了多次的起起落落,该书的作者也屡次对该书进行了修订,并于1963年和1987年分别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和第三版,该书的中文译本即是根据第三版译成。在这一版中,作者增加了一篇长达39页的导读性序言,不仅对美国多年来的不分级教育经验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而且对不分级教育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在他们看来,不分级教育尽管在操作层面遭遇了很多困难――如按成绩分班这种“以解决差异的幌子来抛弃个体特性”的做法,但是不分级教育仍然充满了希望。

正是由于预见到了不分级教育在操作层面所遭遇的困难,该书的作者并不仅仅满足于做空头理论家。从第一版开始,可操作性内容就成为该书论证的重点,而该书的第二版则进一步加大对可操作性的论证。在作者看来,要实现不分级理念必须是教育体制的一次全面换血,而不仅仅只是课程设置的改变。因此,作者从课程设置、组织方式与学校体制等多个方面对不分级教育进行了细致的论证。这些论证动用了大量的案例、调查数据、心理量表,每一个结论都总是在详细的分析之后得出。除此之外,作者对传统教育弊端的批判也称得上是不枝不蔓、切中肯綮。由于把批判建立在大量证据的基础之上,作者一方面是循序渐进的冷静论证,另一方面却又总是能够鞭辟入里。读者从字里行间不仅可以发现作者的理论激情,同时也可以看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正是凭借以上两点,该书在半个世纪的实践考验之后非但没有被人们所遗忘,反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短短十余年间,随着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不分级”已经成为了全球教育界一个耳熟能详的术语。

其实不分级教育在中国并不陌生。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话。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年龄相差悬殊,《论语》就载:“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小孔子六岁,是年纪最大的学生,而子张小孔子四十八岁,其进学时孔子已入天命之年。孔门的学生不论年纪长幼、出身贵贱,总能够济济一堂、相互辩难、各有长进。可以说,以孔子为开端的中国传统书院教育和私塾教育从来都是一种不分级教育。当下教育的分级制度其实是鸦片战争之后学习西方的产物,是从日本倒了二道手才进入中国的。上个世纪20、30年代,当中国的分级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西方已经开始了对分级教育的反思。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理念从分级体制到对不分级思想的探索一直在追逐西方的道路上疲于奔命,但最后历史似乎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我们自己的身上。

该书给笔者的另一个启发是,即使是在美国,不分级教育的实践也首先是从办农村社区开始的。而在中国,由于教育资源长期的分配不均,一些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由于校舍与师资的匮乏,一直在实行一种被迫的不分级教育。我们不难想象这样的图景:不同年龄层的孩子挤在一间破旧的教室中,一个老师同时给他们讲授不同的课程。但在该书作者看来,这种教育方式并不见得就一无是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这种不分级教育实行正面的指导。因此,该书的出版在中国就具有了特殊的参考价值。

教育改革的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举,中国多年的教育改革虽然使教育状况在诸多层面有所改善,但教育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问题即在于所有的改革并没有抓住那根牵动全局的头发。在此意义上,该书中文版被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译丛”之中并没有屈贤之意,反而凸现了不分级教育从学校改革入手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也是该书作者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走过的弯路时得出的结论。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背负美国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反思之作,在中国教改呼声正高的时候,该书中文版的面世无疑是大洋彼岸扑面而来的一阵清风。

《不分级小学》,[美]约翰・I.古德莱德、罗伯特・H.安德森著,谢东海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9.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