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何人绘得萧红影

2007-07-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桑永海 我有话说

萧红

这是借来的一个题目。记不得是谁写过的这句话了,但读了朱旭晨博士的《秋水斜阳芳菲度》以后,我头脑里经常浮出的就是这句“何人绘得萧红影”。确实,萧红,20世纪苦难中国独具才情的女作家,惜乎直到现今

,我们也还没有出现一部与其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相谐合的传记作品。《秋水斜阳芳菲度》是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传记的专著,写了丁玲、萧红、张爱玲、谢冰莹和梅娘等5位女作家,还并不是萧红的专门传记。

萧红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其生命之谜却有如维吾尔姑娘的小辫子,何其多也。从她的出生、读书、逃婚、被困、得救、生产、离异、再婚、病逝,到作品的评价,几乎关涉她生命旅程的每一腾挪都有众说纷纭的回忆。所有的萧红传记作者无不为此而感到踌躇困惑。在这部专著中,朱旭晨博士旗帜鲜明地批评了作为研究者的秋石和作为端木蕻良亲属的曹革成,在“两萧”传记书写中“过于浓重的情绪化风格”。秋石由于他对萧军的敬佩,在他的传记中就出现了“夸大事实妄加判断、失之偏激的现象”,特别是他为萧红死因提出的两条推断,于事实于逻辑都有明显破绽,只要对照一下萧军自己的说法,就能见出秋石的偏激。至于曹革成,他在涉及萧军时,激动用语的频繁出现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朱博士在专著中特别指出的是曹在萧红遗嘱问题的上做法。曹革成把关涉重大的萧红遗嘱,不但在“钟耀群版”两条的基础上,扩充为四条,又增加了两条,“而且每一条的说法都那么圆满,仿佛是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的一般”。几十年过去了,当事人也已作古,新遗嘱从何而来?人们怎能不生疑惑?众声喧哗、戏说成风、文化操守式微的年代,朱旭晨博士以冷静的学理精神对传记作品中主体感情投入问题的剖析,是值得传记作者们引以为鉴的。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特别重要的女性作家。但遗憾的是,对她的创作实绩,人们的关注是不够的。产生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朱旭晨在专著中分析了两个原因。其一,“过多陷入对生活谜团的梳理,反而给人一种不和谐的感觉,使传主环绕在人语嘈杂之中,模糊难辨”,“而对萧红的文学成就涉猎不足”。其二,萧红典型的经历,富于戏剧性的起起落落的情爱生活,当然是受众关注的热点。我认为,还有第三个原因,朱博士没有谈到,那就是许多传记作者对作家的文本艺术赏析和评论的功力尚不足,或者在美学观念上尚有误区。

写到这里,就涉及到萧红传记写作中的又一个问题:对萧红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应怎样评价?仔细阅读朱旭晨专著中萧红这一章,发现朱博士对此有着三种表述和分析。首先是总结式的分析。她说:对萧红创作业绩各版传记看法比较接近,一是十年写百万字,是多产作家;二是堪称优秀之作所占比重较大。她还说:“传记作者对萧红的创作实绩和文学史地位基本上都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这里,“极大”是何含意?一流还是二流?其次,是对季红真《萧红传》中提出的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作家”的评价,朱未作评论,只指出了季“对萧红的文学成就涉猎不足”,意即论证不足吧?还有,朱博士专著中,对美国学者葛浩文的《萧红评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她指出:葛非常赏识萧红作品“与众不同的题材和文笔”,她无法苟同于“自1949年后直至近几年来所写的文学史”将萧红“列入二流作家之林”。朱评析说:葛浩文“以占正文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评介传主作品,昭示出对传主作家身份及其文学史地位独具只眼的把握与大胆言说”。葛浩文断言:“萧红的力作将因它们历久常新的内容及文彩,终久会使她跻身于中国文坛巨匠之林”。朱博士紧接着评道:“可以说,葛浩文之于萧红,犹如夏志清之于张爱玲。”诚哉斯言。我以为,如果从对人类苦难的描写和对人性深处的挖掘,以及恒久而独特的艺术魅力来说,葛浩文、季红真对萧红的评价亦不为过吧?萧红有点近乎郁达夫,都是左翼作家的另类,坚守心灵的自由,也有点近乎俄罗斯的“白银”诗人和作家。

“何人绘得萧红影”?我们与朱旭晨博士有一样的心情,“期盼有更多更好的萧红传出现,以使其成为真正耀目的存在”。

《秋水斜阳芳菲度》,朱旭晨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2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