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注当下的中国式推理

2007-08-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何平 我有话说

有那么多的推理悬疑小说大师在前,冯华这位一直坚持写推理悬疑小说的中国作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如果小说涉及的人物按照中国的指标衡量,从2000年的《如影随形》到现在,冯华的写作一直没有离开“中产阶级”,或者疑似“中产阶级”这个群体。在我们的想象中,这个群体生活优裕、面目中庸、心如止水,但

在冯华的小说中,他们却纠缠着梦魇一般的“罪与罚”。优雅是冯华式推理悬疑的标识,而在我的周围,冯华小说的读者往往也是一些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读者。

冯华的小说不缺乏推理悬疑小说抽丝剥茧丝丝入扣的悬念、猜测和真相大白之后的意料之外和意料之内。说得直白一点,作为一个推理悬疑作家,她的基本功是扎实的,甚至是纯正的,那种典型的西方式逻辑推理在她手里被操练得很娴熟。因此,那些希望通过推理悬疑小说来考量自己智力的读者,读冯华的小说肯定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对手。但如果仅仅止步于此,我们不如直接去读西方老师的作品。因此,当今中国的悬疑小说制造者不得不考虑中国元素,考虑中国读者的兴奋点,于是,装神弄鬼、恐怖惊悚成为中国悬疑图书市场的卖点。

冯华必须考虑推理悬疑小说的中国元素,这样的中国元素当然不只是回到中国式的鬼故事,或者已经模式化古典公案小说和现代公安题材小说中去。冯华选择的是撤回到自己生活的世界,回到现代中国都市群体,回到都市的日常生活,去写他们阳光灿烂生活的阴影,写他们风平浪静下的暗流汹涌。冯华巧妙地把浮世、假面与阴影、暗流之间的裂隙用“犯罪”和“破案”来填充。明与暗、真与假、内与外、可言说与不可言说、可以示人与难言之隐,案件的侦破过程成为了揭破假面,窥视人心真相的探索之旅。

所以,冯华小说呈现的是中产阶级生活的悖谬。《如影随形》,一边是一系列已婚知识女性被残酷杀害的案件,一边是温文尔雅、极富男性魅力又毫无破绽的人事局副局长;《迷离之华》,女市长周怡的丈夫神秘死亡,这个不可一世的女人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渐渐浮出水面;《虚拟谋杀》,一场风花雪月的网恋,一桩诡异离奇的谋杀。就像冯华的小说题目,她的小说就是这样的一种“似是而非”、“花非花”的迷离。

在这里,冯华的推理悬疑小说其实提出了一些悬疑小说的核心问题。悬疑小说究竟是我们生活遥远的异邦还是我们生活所及的周遭;悬疑小说的恐怖、不安、残酷、凶险究竟是生活的意外还是我们生活的日常;悬疑小说究竟是智力游戏还是心灵探险……冯华的写作让我们联想到阿加沙・克里斯蒂的恐怖和优雅的弥合,写“平静的生活下隐藏着许多罪恶”,更联想到达希尔・哈米特。达希尔・哈米特一反柯南道尔以来侦探小说脱离现实,沦为心智游戏的传统,“哈米特把谋杀交回到有理由犯罪的人手中,而不仅仅是提供一具尸体”。因此,冯华的推理悬疑都是“有理由的犯罪”。至于犯罪的理由,冯华最感兴趣的是我们成长中的创伤和创伤记忆。冯华反复书写着童年的创伤会怎样坚硬地楔入我们未来的生活,成为我们未来生活的“罪与罚”。我们已经如此体面地生活着,但我们却焦虑、不安、恐惧;我们迷途,我们犯罪;我们被世界伤害,我们伤害世界;我们承受生活之“罪与罚”又把它加诸自身。

当推理悬疑小说走向“有理由的犯罪”的时候,它其实已经和我们对推理悬疑小说快意恩仇、罪有应得的阅读期待分道扬镳了,它开始让我们反思是什么让他们迷途而不归,而我们也许也正走在这样迷途的路上。因此,冯华小说中的那个警察普克,那个敏感神经质的警察在找到真凶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个心灵的真相。就像一棵内心千疮百孔的大树虽然还在风中舒展着枝叶,但有谁知道它的心已经空了。在这方面冯华有精到的解剖心灵的能力。

至此,你会发现冯华推理悬疑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推理悬疑。

“冯华推理悬疑系列”(共9册),冯华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