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老行当之谜开古玩铺

2007-08-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以买卖古玩为业的古玩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当,从门面的装饰到店堂的摆设,往往古雅有致,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门楣悬以名人题写的铺名,如“集古斋”、“博古堂”、“聚珍阁”等等;紫檀木雕镌的对联,体现出经

营的特色,如:“夏鼎商彝传流千古;秦砖汉瓦罗列一堂”、“一窥篆隶知秦汉;半向尘埃拾宝珍”。

古玩,在乾隆年代以前,称之为骨董或古董。“骨董”一词,只早见于唐开元年间,张萱写的《疑耀》卷五:“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南宋朱熹在《语类》中称之为“汩董”。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中云:“杂古器物不类者为类,名骨董。”乾隆年间始称之为“古玩”。

所谓古玩,涵盖面极广,举凡青铜器、金银器、瓷器、玉器、字画、碑帖……等年深日久的东西,皆属此列,具有文史性、观赏性,可供研究和收藏之用。

古玩业到底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确实由来已久是无疑的。有的说起源于战国春秋时,因吕不韦曾以五百金买奇物珍玩奉献华阳夫人。但古玩行一般不持此说。

“古玩行业中的上、中、下三等,即古玩铺、挂货铺、旧货店和摊。旧货店和摊经营零七八碎古董玩器,不能入古玩商会,在行业中人们不承认他们是古玩行”(陈重远《古玩史话与鉴赏》)。

开古玩铺,一是买进,二是卖出。这首先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这方面的鉴定知识,通过长期的实践,训练出自己的眼力,不但能辨别真假、优劣,推断出年代,而且能评判出它的价值。故古玩店,往往各有自己的专项买卖,拥有这个方面的专业人才。

“古玩铺陈列的古玩有真有假,还有‘撂跤货’,即真假未定的货,但不标明真伪。鉴定文物的眼力不一样,有人看真,有人看假。买主看真,卖主看假,如果是真东西,被人买走了,这叫‘捡漏’;如果是假东西,被人买了,这叫‘打眼’。都不能称之为骗人或受骗,双方都认为是眼力问题”(陈重远《古玩史话与鉴赏》)。

古玩铺的买卖并不是人声鼎沸,顾客盈门,相反的显得有些冷清,但行话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做的是价值不菲的大买卖。

开古玩铺的人,不但知识渊博,在接待上讲究礼貌迎客,谦逊和蔼,说话文雅,对答如流。故古玩店往往在厅堂里摆着桌、椅,供人休息、喝茶、聊天。讲究的还设有专门的雅室,以便客人安静地看货。

古玩业圈内人在谈及业务时,为了不让外人听懂,常使用“隐语”,张仲《古玩商的生意经》中曾有论及,试录几则如下:

行货:一般指“大路货”。引申出“行画”,指成批生产、缺少独创性的画作。

活拿:一古玩商从另一古玩商手上拿走一件东西,卖完了再算账还款,这叫活拿。规矩是价位说好了,只能多卖钱,不能少卖,即必须“保底”。多卖的钱归“活拿”的人,原货主不问。

跑道儿:购买或出售古玩行为的中间人,又称是“拉纤的”。

爬桅:古玩商人在交易行为中,突然变卦了,如对讲好的条件、价钱反悔,说了的话不算数,叫“爬桅”。

掌眼:购买古玩时,请高明的人帮自己看货,称“请给我掌眼”。

窝子:古玩商如发现某一户人家藏品丰富,可以不断去收购,这户人家便名之曰“窝子”。

美子:美金的代称。……

在今天,随着社会的开放,生活水平的提高,古玩业又开始兴旺起来,正印证了“盛世重收藏”这个普遍规律。

(本文摘自《中国老行当之谜》,“老夫说老”丛书,聂鑫森著,新华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定价:33.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