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十问聂震宁

2007-08-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熊彦清 我有话说

和聂震宁约定采访地点时,他发来一条短信,里面除了具体门牌号码外,还把坐地铁从哪个出口出,走多少米拐弯写得清清楚楚。一望而可知这是个心细如发的人。

几年前,其带领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年营业额翻了将近四倍。今年4月又刚刚走马上任,接

过中国出版集团的重担。

言谈中,聂震宁不掩自己对出版工作的热爱,他说人生大事不过一二,如果能把中国出版集团的工作做好,便足矣。

读书报:很多人熟悉您,都是从您的作家身份开始。从作家到出版人的转换,您无疑是十分成功的,能谈谈您对自己这两种身份的理解吗?作家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对您担任出版工作有什么影响?

聂震宁:我得到好评的小说作品,一般理性色彩比较重,当然,也不乏细节的感性。所以我是偏重理性思维之人,无论是当作家还是现在的企业管理者,理性思维都贯彻其中。作家生涯对我后来工作有一些影响,但不大,硬要说,大概有几点:一是创新精神,好作家“语不惊人死不休”,我写小说时,曾经给自己定过一个原则:走自己的路,不能重复别人,甚至也不重复自己;二是想象力,人们都说作家需要想象力,其实出版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样需要;三者,写小说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写,培养了我的耐心,做企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力。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作家的学习能力,写什么要像什么,不学习不行,涉猎面自然要广一些。

读书报:在您带领下的中国出版集团,您希望它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气质和风格呢?中国出版集团下一步的发展思路会是怎样的?

聂震宁:集团新领导班子对四个月工作做了一个小结,有三点说法:一是“及时到位”,二是“讲求效率”,三是“全面提速”。中国出版集团成立五年,好比一个硕士一个博士读完了,现在到了交答卷的时候。通过这五年的摸索,我们有了经验积累,找好了发展方位,现在必须全力贯彻实施。至于我的管理风格,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前面说的三点做好就不错。我比较主张对企业进行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建立在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基础之上更高层次的管理,是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的管理,它可以提升经营管理质量,也是出版业的务本之道。

读书报:现在政府在大力推行出版物“走出去”战略,您认为“走出去”除了单纯的版权产品输出外,还有哪些含义吗?

聂震宁:中国出版走向世界,其核心是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走出去”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表现为中华文化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把握和实践的展开。中华民族文化需要自强,需要发展自己的文化,需要良好的国际文化交流,需要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这是文化的自觉。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文化这个载体帮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版界应当有我们的文化自觉,不能把“走出去”看成是国家交给我们的额外任务。“走出去”是我们的文化自觉。出版业不是一般的产业,而是文化产业,在文化的建设和交流当中,就要有自己的责任,要有自己的作为,要有自己的成效,还要有自己评价成效的办法。

读书报:您所说的文化自觉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具体到集团日常工作当中,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怎样实现这样一种文化自觉呢?

聂震宁:我们把“走出去”的业务作为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部署、落实、检查。每年度对各成员单位的双项业绩考核时,“走出去”也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有它的考核方法。同时每年在选题论证时,对版权输出都有专门研究。对未来五年“走出去”的各个环节,我们也都进行了一些规划设计。

读书报:在市场拓展方面,短期内中国出版集团会有哪些举措?

聂震宁:我们在海外有7个代表处,还有14家合资经营的书店,下一步要把代表处公司化,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完成机体制改革。进一步创办3至5家合资书店,并把它们办得小有规模。今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我们要和法国巴黎的出版商、以及澳大利亚的一家书店合资签约,在巴黎和悉尼合资创办两个出版社。这两个出版社以我们的版权输出为主。通过这些举措,尽快建成海外连锁经营网络。

读书报:据您观察,目前中国“走出去”的空间有多大?

聂震宁:国际市场目前对于中国文化产品有相当程度的需求。举一个中文图书输出的例子,我们可能不会想到目前美国对于中文图书的需求量非常之大。一方面,学汉语的人在增多,另一方面,美国有很多公共图书馆,只要社区内有一两个中文读者的需求,它就可能要配备一批中文图书。我们的市场空间还非常大,有很多可为之处,但是我们的主动推广还不够,尤其是针对人家的图书设计还不够。企业应该培养需求,培育市场,目前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读书报:现在“走出去”的战略才刚刚起步,版权贸易逆差非常大。要改变这一状况,文化底蕴的积累非常重要,但这是需要长期培育之事。那么作为出版机构而言,在当下可以寻求哪些突破点?

聂震宁:要完成文化自觉和市场拓展,需要全球化思维。从理念上来说,应该有一种文化趋同和文化自主的有机结合。所谓文化趋同,指的是价值观、道德观、审美情趣、行为准则,世界各国文化在许多方面会逐步地有所趋同,这是良好交流和形成共识的结果,但这决不是抹杀文化的特质,所以我们还要强调文化自主,这是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到经营行为上,也需要全球化思维。目前世界经营的环境和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中提到使得世界变平的十大因素,概括起来是两部分,一是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变化,一是传统业务的拓展。现在我们的出版“走出去”,基本上没有一个适应当前的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方式,明显落后于这个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从传统业务拓展来说,业务外包、业务内包、离岸经营、连锁销售这些拓展模式,我们也很缺乏。有一些计划,也还处在设想阶段。

读书报:在设计“走出去”选题时,主要考虑国际市场的需要,还是内外兼顾?

聂震宁:我们尽量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互动来安排,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差距很大,版权输出需要营销,要根据顾客的需求,市场的需要来制定选题。所以还是要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市场。什么事情都想一举两得是不现实的。

  读书报:现在台港有些出版社常常将内地引进的图书作二次引进,出繁体字本,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聂震宁:我觉得这是一种减少双重引进的很好的方式,也说明我们在出版物引进方面形成了某些合力。但是在输出方面这样的合力还没有形成。华语文化圈应该凝聚力量,共同实现文化自觉的目标。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在北美办了一些很成功的中文书店,下一步我们会和他们在这方面有一些合作上的考虑。

读书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曾经就出版“走出去”提出过一些有影响力的提案,现在政府和出版机构各自应该作些什么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呢?

聂震宁:2003年,我作为政协委员时曾提出,政府应当设立资金支持版权输出。联名提案的委员有陈晓光、陈建功、张抗抗、唐浩明、汪继祥、苏士澍、赵昌平等20多位,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2005年,针对海外中文书店过于弱小的情况,我联合一些委员提出应当鼓励企业到海外建立中文书店的网点,政府应有专门政策和专项资金予以支持。这个提案没有反应。我以为,我们在文化产品输出上是后发国家,就不能按照通常的速度循序渐进,应当有跨越式的发展。要跨越,就必须有战略布局,有具体有力的措施。如果完全成为企业的自主、自然行为,发展将非常缓慢。经济领域的外向型发展就有很好的经验可资借鉴。政府和企业应当形成合力,才能实现这一跨越式的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