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批判的历史哲学”探源

2007-09-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岳秀坤 我有话说

这本书很薄,只是一篇论文的篇幅,分量却很重,在历史哲学的学术史上地位相当重要。

1951年,沃尔什在《历史哲学导论》一书中提出“思辨的”与“分析的”两种历史哲学的研究取向,布莱德雷(F.H.Br

adley,1846-1924)此书的学术价值才得到凸显,――追根溯源,它是英语学术界中第一本“批判的”历史哲学著作。

如沃尔什所说,历史哲学在英国学术界一直不是什么热门的话题。布莱德雷《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在1874年的问世,并没有吸引与他同时代的学者们的注意力。60年后,直到1930年代,柯林武德在他的遗稿《历史的观念》中两次论及布莱德雷及其历史哲学思想(即第四编“科学历史学”的开头,以及第五编“后论”中“历史的想象”一节)。他认为布莱德雷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论反思,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原则上已经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扭转了思考的路向。换句话说,就是开创了沃尔什所谓“批判的历史哲学”的新范式。《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是布莱德雷发表的第一部著作。从思想特征上看,它是英国唯心论在历史哲学上的应用。英国唯心论,亦称为新黑格尔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它主要活跃在19世纪后期,代表人物起自格林(T.H.Green,1836-1882),主要的后继者有鲍桑葵、布莱德雷等人,柯林武德(Collingwood)、奥克肖特(Oakeshott)承其余绪。布莱德雷是英国唯心论这一学术脉络中在世时即享有盛名的哲学家。如柯林武德在《自传》中对这一“格林学派”的评论,他们的思想影响主要还是在学院之外,在牛津园里,与对立的另一派“实在论”比较而言,并没有显露出更强的声势。此后,整个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几乎可以说都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主导的天下。对于英国唯心论的研究兴趣,只是到20世纪晚期才渐成气候,出现了专门的研究团体和刊物、丛书;从相关的研究论著里面可以看出,不少研究者其实是由对柯林武德和奥克肖特的兴趣,开始回溯这一唯心论的学术传统脉络的。

在《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这本书中,布莱德雷试图概括出批判的历史学(亦即在他心目中理想的历史学)在逻辑意义上的方法论。亦即,历史学作为一门知识,哪些东西可以成为它认识的对象,历史认识如何得来,以及,其中的结论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成立(称之为“真”)。换言之,就是历史知识的限度何在。

在这本书的有限篇幅中,布莱德雷所论及的问题也是有限的。作为一位哲学家,他这里所提问与回答的是历史学这门知识的一些最根本的特征,而不是要为历史学概括出系统的方法论。如果与跟他同时代的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德罗伊森相比较,这一点可以看得更清楚。作为一位实践的历史学家,德罗伊森在他多年讲授的Historik(德文词,大意是“历史知识的理论”)课程中,就把系统地回答历史学的学科范围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目标。

早在1874年,布莱德雷就作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历史学只有在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的认识前提和限度之后,才能称得上是批判的历史学。而一般所见的历史研究都是“非批判的”,他们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认识前提和限度,幻想自己可以不带任何“偏见”地进行历史研究。在《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的论述中,蕴含了历史哲学思考的多种发展的可能。柯林武德是从唯心论的方面去继承的例子。由1942年亨普尔发表他的著名论文而开启的有关历史解释的长期争论(1940-1960年代)中,也不难看出,里面有布莱德雷讨论历史推论的影子。

在经历了人文学科的语言学转向之后,作为历史认识活动中的心智因素,叙述的重要性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历史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已经是197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1870-1970年,这一百年在历史哲学领域,是“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天下,而布莱德雷的这本书是开创这一研究范式的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英】布莱德雷著,何兆武、张丽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1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