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微积分是初等数学了

2007-09-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景中 我有话说

  张景中院士《数学家的眼光》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读物一等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受到数学界高度评价,青少年读者热烈追捧。最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

了该书的增补版。我们在此刊发张景中院士为该书所写序言。 ――编者

微积分学的重要,众所周知。

世界上每年都有数千万人学习微积分。

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中,也增加了微积分初步的一些内容。

微积分的基本原理,很难说得清楚明白。在数学史上,牛顿和莱布尼兹被誉为微积分的主要创建人。他们对自己创建的微积分就说不明白。当时和后来的许多杰出数学家,包括欧拉这样的伟大数学家,也说不明白。数学家使用原理说不清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引来了激烈的冷嘲热讽。

数学家是向前看的。数学家的眼光,能看出淤泥中的种子的生命力,能透过浓雾看出光明的前方。他们没有因为逻辑上的困难和人们的非议而抛弃新的方法,而是积极地挖掘新方法带来的宝藏,在不稳固的地基上设计并着手建设辉煌的大厦。

人们称此为第二次数学危机。

数学家们前赴后继,一代接着一代地思考。

在大约150年后,终于补上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上的漏洞。所用的方法,就是近百年来大学数学系微积分教程里要讲的极限定义方法,所谓ε-δ语言的方法(ε-δ读作“一不是龙逮儿它”)。这个方法是法国的柯西和德国的维尔斯特拉斯提出来的。

其实,用极限来说明微积分的思想,莱布尼兹早已有了。但说不明白极限的概念。概念说不明白,一系列的定理的证明只能含含糊糊。直到出现了ε-δ语言,把极限说清楚了,微积分也就说清楚了。

虽然说清楚了,但ε-δ语言学起来太辛苦。除了数学专业,大学里的理工科的高等数学课程里,都不要求掌握ε-δ语言的推理方法,只求直观地大概了解微积分的原理。

也就是说,在微积分的严谨化完成后100多年的今天,尽管每年有上千万人学习微积分,但其中90%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微积分的原理只能做到模模糊糊地了解。

如何能够让学生轻松地弄明白微积分的原理,这是世界上数学教育领域的百年难题。

如今,难题有望解决。

解决难题的方案令人惊奇:不用极限概念,用一个初等的不等式来定义函数的导数,也能够严谨地建立微分学。

这个不等式,就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林群院士提出的“一致性不等式”。

林先生提出用“一致性不等式”来定义导数,首先是为了直接地简捷推出微积分基本定理。随后我们发现,这样定义导数使更多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这样一来,微积分中最基本的部分,就成了初等数学!

一个函数和它的导数的关系,最基本最有用的命题是“导数非负则函数单调不减”。高中新课程里讲导数的应用,主要就是这个命题的应用。可是这个命题的证明就说来话长了。在非数学专业的高等数学教程里,一般不会给出它的完全证明。具体说来,这个命题可以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推出,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则是用罗尔定理推出,罗尔定理的证明要用到“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取到最大值”的性质,这条性质的证明则涉及实数理论和连续性定义。这样迂回一下,就要用两个星期!而且多数学生难于理解。

如果用“一致性不等式”来定义导数,半节课就能严谨地证明这个命题。所用的方法是初等的,高中生也能理解。

在一些数学大家的著作里,常常说,没有极限概念就无法定义导数。

现在发现,不用极限概念不但能定义导数,而且更利于展开推理。

如果当初牛顿发现了这个定义方法,第二次数学危机就没有了。数学史就要改写。

如果柯西和维尔斯特拉斯发现了这个定义方法,高等数学教学的最大难点就被消除了。

当初,用极限来定义导数,深化了人们对微积分的认识。

现在发现,不用极限也能定义导数,人们对微积分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这真是激动人心的故事。而且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真会这样?如何会这样?《数学家的眼光》书中新的一章,力图把这个故事交代清楚。

说起来又很平常。数学家的眼光,常能见微知著,从细节里看出大问题。这个故事说清楚了,其实并不高深,高中生能够明白。

而且,高中生应当知道这个故事。他们应当知道,课本上说不清的问题,历史上大数学家说不清楚的问题,是如何说清楚的。

他们应当知道,几百年的东西,仍然可以改进,可以做得更好。

这对于培养探索精神,增强创新意识,极有好处。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薛晓哲编辑,早就建议我续写《数学家的眼光》。因为没有想到好的话题,迟迟未敢动笔。现在有了。我以为,这一内容是这本书中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一章。

《数学家的眼光》,张景中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14.5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