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回到经典发生的现场

2007-10-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黄健 我有话说

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由不同的话语所支配,对经典的解读也必然反映出各个不同的特殊视界。然而,如何在祛除某种前在的遮蔽的同时,避免造成新的误读呢?《刘绪义〈诗经〉心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启示。那就是,回到经典发生的现场,在古代文化总体背景下去揣摩,从而最大限度上避免“过度阐释”或“误读”

的发生。

《刘绪义〈诗经〉心得》从历代被屡屡误读或忽略的个案出发,结合现代人的生命感受,在切身的体验中领悟上古时代先民的喜怒哀乐。在论证过程中,他断不会异想天开地作惊人之语,而是在忠实于考证的基础上,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建立自己的观点。对一般人来说,古典文献常带来很深的隔膜,今古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其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在刘著中,语言的障碍却被化解到极微弱的地步――他通过现代俗语以及古今人类精神情感上的沟通来达到这一目的。他将心比心,以现代人之常情来理解古人之常情,以合乎逻辑的推理分析来理解古人的生活常态,从而摒除偏见,“回到经典发生的现场”。

以几千年来广为流传、为众多学者不断加以阐释的经典个案为切入点,刘绪义切切实实地读出了自己的心得,如他指出《关雎》是“披着情诗外衣的诗”,实际上“抒发的主要是一种志,就是君子对淑女志在必得的感觉,扩而大之就是君侯对贤人的渴求”。在得出这一心得的过程中,他从“《关雎》,风之始也”的“风”入手作解,延及对“毛诗”的解释以至对《关雎》民歌说的否定,再进一步阐释其贵族化的倾向以及“言志”的内涵。在其一丝不苟、学术味十足的论证中穿插着诙谐通俗的比照,而正是这些与现代人生存体验息息相关的比照使阐释的过程显得生动活泼,意趣横生。这不禁使我们意识到:原来古代的经典也可以这样去读,也可以如此生动有趣;原来在人的生命体验中,存在着这样一些亘古不变的温暖情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他读《卷耳》,认为其中并未描写劳动妇女的生活场景与情感;从《江有汜》中读出古代深厚的礼制文化背景;从《鹊巢》中读出“鸠有德”并进而展现了一幅古代婚俗的图景。刘绪义还始终围绕着《诗经》是“贵族的歌咏”这一主导思想来展开,肯定了“言志”说而又对其中的贵族特有之“志”进行了细致合理的剖析,对“漠视历史”的文学阐释方法进行了颠覆,从而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回到文学发生的现场”的立场。

《刘绪义〈诗经〉心得》,刘绪义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32.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