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症下药的解惑之书

2007-10-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陶家俊 我有话说

金秋十月,三联书店隆重推出赵一凡的《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上卷。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首先,书名“西方文论”,又称20世纪欧美新学。《讲稿》作为一部百年思想史,系统讲解从尼采到福柯的各种批判创新理论,其中包含西方人文学术三大思潮:现象学、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全书60万字,共设30讲

,分上下两卷,下卷也将于明年由三联出版。

众所周知,我国学界自1980年起,已对三大文论思潮做出了大量译介评论,并形成一波接一波的“新学热”。90年代末,我国高校开始在人文学科开设“西方文论”课程,以便提升理论水准,改进研究方法。短短二十年,西方理论名著被大量翻译出版,国内专题研究也成批涌现。在此漫长的接受过程中,我们却不得不面对如下几个难题:西方文论横贯20世纪,而我国研究相对滞后;西方文论的跨学科性质,与我们分门别类的专业治理,形成一种尖锐矛盾;我国对于西方文论的引进,长期停留在半生不熟的初级阶段。

《讲稿》是一本解惑之书。针对难题,作者对症下药,力求克服文论教材艰涩难懂的通病。他兼顾中外,比较鉴别,交叉包容。《讲稿》大气磅礴、总揽全局,既分门别类、又脉络清楚。难能可贵的是,在处理纷纭流派、各家学说时,作者跨越哲学、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的一道道樊篱,却很少让人感觉出碰撞或停顿。譬如上卷《从胡塞尔到德里达》,包括《后现代史话》、《现象学逸闻》、《后结构传奇》三编。其中《史话》五讲,作为全书入门介绍,提供了一幅简明概要的全景导游图。即便是初学者,一旦进入《后结构传奇》这样的复杂体系,也能循序渐进,逐一查看结构主义起源、结构主义革命、巴赫金对话哲学、巴特文本理论、拉康心理分析、直到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再看下卷《从卢卡奇到萨义德》,其中有《西马英雄传》七讲、《后学面面观》六讲。这些彼此关联、又各具特色的专题讲座,先后带领我们进入卢卡奇、葛兰西、本雅明、阿多诺、阿尔都塞、马尔库塞的思想世界,进而了解福柯、哈贝马斯、布迪厄、詹姆逊的理论革新。

我问作者:《讲稿》涉及50多位重要思想家,他们个个性格鲜明,声形兼备,令人睹其书、见其人。如何做到这一点?他说此法一半来自中国的“知人论事”说,一半借鉴西洋的“语境支配文本”法则。简单说,就是利用一切手段(例如人物像、老照片、漫画素描、丰富旁注、各家评议以及原版图书摄影等),充分展现历史氛围,凸现人物与之互动的社会环境。在此生动语境下,我们才有可能细读文本,把握精髓,同时避免哲学史的抽象、理论史的枯燥。该书好看、易懂,越读越有味,确是一部为中国学生量身定做的本土化教材。作者自1987年在《读书》发表专栏《哈佛读书札记》以来,一向以思想精湛、文笔优美见长。为了让博士班学生听得进、看得懂,他在各地讲课,历时多年,逐渐将上百万字的书稿,全都压缩成了口语风格的讲稿。他的具体目标,是要在短短两节课内,讲清楚一个或一组理论家的思想要义、沿革关系,还要让同学们喜欢、感动、受启发。

除了精炼浓缩、举一反三,《讲稿》又颇像一本文艺小说体裁的思想家列传。考虑到读者参差不齐的知识结构和外文水平,《讲稿》尝试两种手法。第一是本雅明的“双重再现”法,就是交替使用哲学语言、文艺语言,以求软硬兼施、相互补足。譬如第14讲《巴特与克娃:文本双人舞》,借用了舞蹈语汇;第15讲《拉康:主体与欲望的变奏》,仿效音乐制式;第23讲《西马在英国》,类似《史记》的笔法,第24讲《西马在美国》,则像一篇柏拉图对话。与此同时,他又简洁明快地为我们讲解了逻辑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结构语言学。第二是钱锺书先生提倡的“中西比较、循环阐释”法。打开《讲稿》目录,满眼皆是史话、逸闻、传奇、英雄传,令人顿生亲切。一讲讲读下来,我们又会发现:每逢理论要点、难点、争议点,作者必定参比中西,反复譬喻。例如他在《德里达:与形而上学博弈》中,搬来金庸《天龙八部》中的珍珑棋局,以便让同学进入“解构主义”棋谱。为了说明福柯的“游牧思想”特征,他又拉来中国旅行家徐霞客、大诗人李白,使之相互衬映,趣味横生。总之,《讲稿》中的比较片段随处可见。

《讲稿》的资料新颖、注解准确、索引完备。例如每一讲正文,均设有30-40条脚注。正文之后,还附录一套标准参考书目,其中包括多达7种文字的原版书、转译本、中文本信息。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上卷),赵一凡著,三联书店2007年10月第一版,36.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