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容忘生死乃在家国优

2007-10-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赵兹 我有话说

■这首新作就是后来刊登在《新体育》杂志上的长诗“万里长江横渡”,也是给郭小川再次引来灾祸的作品。

照片说明:作者(右起)、杜

惠、马敬仲、郭小林、郭晓惠在北京聚会。

郭小川是我中学时期就十分仰慕的诗人。他的《望星空》、《雪和山谷》、《将军三部曲》和《一个和八个》等都是我从别人那里借来,再一行一句地抄写,足足有两大本子,然后又借给另外一些人传抄。我后来也尝试着学着写些诗,郭小川是我心中的老师。

文革中,我在北京第一机床厂当工人,和副总工程师马敬仲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也是位诗歌爱好者,更是一名铸造专家,且有多本著述。马敬仲恰好是郭小川的好朋友,他早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与郭小川相识,就这样,他时常把郭小川的各种信息对我讲述,并在一个夏日的傍晚,把我带进了位于虎坊桥的郭小川家中。

郭小川被“四人帮”迫害,当时在河南下放劳动,难得回一次北京。那天去看郭小川的,还有北影四大名导演之一的崔嵬、新疆军区文工团作曲家田歌等。

凡与郭小川接触过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真诚两字。社会上人们大概只知道他是一位诗人或记者,其实,按世俗观点来说,郭小川可是位大干部,他资历很深,在南泥湾三五九旅时曾做过王震的秘书,文革前是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书记处书记。

郭小川那天谈了很多对诗歌创作的看法。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讲到对环境的营造时说,要有能力,描绘出真切和有个性的环境,并举例说,如写非洲,就应该有沙漠和棕榈树。为增强艺术效果,就要通过创造鲜活的形象,吸引着读者跟你走,然后,你突然一转身,再把他们领向相反的方向,给他们制造一个惊喜。能否做到这样,你就不能仅用那些别人总用的陈词旧语,要有创新,要学会创造新鲜生动的词汇。

今天想起来,郭小川所讲不仅是指诗歌,还暗指当时蔓延在社会上千篇一律的假话、套话、空话和大话。

崔嵬那天话语不是很多,可我对他执导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及在《红旗谱》中饰演的朱老忠印象深刻,我们那代人是看着这些影片长大的。我至今还记得他那魁梧身材、浓眉大眼,以及不时发出的朗朗笑声。

“草原之夜”是田歌20多岁时的成名之作,一直传唱至今,而人们一想到他的“葡萄架下”,眼前就会出现梳着好多小辫儿的维族姑娘在跳舞。他和小川是创作伙伴,“边疆处处赛江南”就是他们的杰作。那天,他在谈到自己的新歌时,还边唱边舞动起来。

在当时郁闷的环境下,忽然置身在这么多良师益友中,我就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学生,从干涸的沙漠走进了伊甸园,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愉悦。我把刚买到的郭沫若新作《李白与杜甫》送给了郭小川。

那天聊到很晚,几次告辞都被小川挽留,他还颇带神秘的表示,要到书房去一下,有一首新诗要稍许修改,然后朗读给大家。他在《光明日报》工作的夫人杜惠笑盈盈地走来,端了盘西瓜要大家边吃边等。

这首新作就是后来刊登在《新体育》杂志上的长诗“万里长江横渡”,也是给郭小川再次引来灾祸的作品。江青看到这部作品后曾说,这个“老修正主义分子”又出来了,说这首诗是《571工程纪要》的翻版,并把诗里“崭新崭新的太阳照亮了千家万户”牵强附会,大谈太阳只有一个,就是毛主席,何来另一个“崭新崭新的太阳”,把反毛的罪名硬扣到郭小川的头上。后来还听说,林彪一家在温都尔汗摔死后,在毛家湾搜查到的叶群遗物中,有一个本子上发现了“文艺问郭”的字句,于是不分青红皂白,也成为了郭小川的新罪证。

大约是1975年秋季的一天,马敬仲悄悄把一叠稿纸交给我,并把上面“初稿的初稿,还需要做多次多次的修改。属于《参考消息》一类,万勿外传”的字句指给我看。原来,这是郭小川新近的诗作及他的特别注明,先是在朋友间传阅。

这就是那首不知打动过多少人心的《团泊洼的秋天》,我把它带回宿舍,一口气读完。至今,我和我的一些朋友,还能背诵出其中那些叫人过目不忘的诗句:

“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高粱好似一队队‘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道路观察;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出的红色天涯。”尤其是诗中几次出现的问句“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道出了在当年那个特殊岁月中,人们寓景寄情的愤懑心声。

郭小川写这首诗时,还在被隔离审查。但他坚定地表示:“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这写自“四人帮”倒台前夕,启迪人们精神解放的抗争诗句,也是当时中国文坛上罕有而凄美的天鹅之声。

如今,郭小川已逝世多年,可他一直未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各种研究文章和他的作品集不时和人们见面,这种现象在中国,对于一位诗人来说是少见的。

尽管他在一些人心目中仍是“马雅可夫斯基式革命诗人”的形象,但更多的人,则是通过12卷的《郭小川全集》,尤其是全集中占了一半篇幅的日记、书信、检查等内容,看到了一位诗人的全部和真实。社会上一般的全集出版,多为展示作者的完美,甚至还要承袭“为尊者讳”的传统。但《郭小川全集》的编者,也就是小川的家属,承袭的却是他真诚坦白的襟怀,还了一个完整真切的郭小川给读者。

郭小川的全家我都认识。小川在世时,在他的要求下,三个子女郭小林、郭岭梅和郭晓惠全部下乡务农。他们个个性格鲜明、学有专长,郭小林后成了著名诗人、文学刊物编辑;郭岭梅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编导;郭晓慧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外语系教授。

1989年9月《郭小川家书集》出版,杜惠赠书一本并写道:“赵兹同志:值此小川诞辰70周年,谨奉上家书一册以留念。”

2007年5月,在马敬仲和他的夫人胡慧敏的安排下,我来到他们家中,同86岁高龄的杜惠老人,还有郭晓惠和郭小林、杨桂香夫妇及女儿一家聚会,大家久别重逢,谈笑风生。

郭小林将他的诗歌新作《越狱》交给我看,其文其情,颇有其父之风。郭晓惠此时已在人民大学完成了她政治学博士的学业,我事后看到她以郭小川的人生和创作经历为个案撰写的博士论文,那是一篇难得的具有填补该领域空白的专著。杜惠那天不仅送了我一张她的新照,还有一本新出版的《郭小川精选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