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永不落幕的图书博览会

2007-11-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大智 我有话说

编者按:2007年11月8日,在北京通州台湖,占地460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正式竣工开业,引起了国内外同业者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它的建成不仅填补了北京乃至华北地区大型现代出版发行物流中心长期缺位的空

白,而且在出版物经营链条上成功构筑了一个目前全国最大的出版物集散平台,开创了新型业态和经营模式的先河,在中国出版发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依托优势定位高远 抢占先机填补空白

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要着力“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出版物集散中心”的要求,北京市委、市政府也在《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08)》中明确了重点建设包括“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在内的“全国八大文化中心”。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市委宣传部很快将建设北京出版物物流中心,把北京建成全国的出版物集散地的实施方案提上了议程。建设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北京发行集团肩上。

北京发行集团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整合了原有市新华书店、外文书店、中国书店和北京图书大厦等新老国有发行企业的基础上,于2004年3月组建而成的国有大型文化企业。自组建以来,北京发行集团按照中央和北京市部署,积极推进经营体制和机制改革,依托优势,整合资源,着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连锁经营体系和网络书店建设。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大型出版物仓储物流中心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北京市委宣传部领导多次邀请有关专家、会同发行集团的决策者深入调研。专家们达成共识:建设大型出版物物流中心要定位于首都城市功能,立足于发展和创新,在填补地区功能缺位的同时,更应该具有“首都特色”。作为一国之都,北京拥有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全国半数以上出版社云集于此的出版资源优势、巨大的出版物市场商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活跃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六朝古都传承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这些都为中外出版物在京聚集和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从一开始就确立在了立足首都、辐射全国、构筑全国出版物集散平台,携手中外同业人共谋发展的高定位上。市委、市政府做出重要战略决策,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被列为“北京文化产业重点工程项目”,成为首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总体格局中的重要成员。2005年深秋,在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带领下,部长办公会开到了田间地头儿上,最终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选址在通州台湖。2006年4月,这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一年半后的今天,一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具有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现代文化建筑群――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拔地而起,竣工开业。

全国最大出版物集散中心 九大功能凸显创新亮点

深秋的北京晴空万里,记者驾车自北向南从京沈高速路驶出台湖出口后,不足10分钟,就被路旁一座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现代化建筑群所吸引。宽敞的大门前,一块巨大的卧石上雕刻的“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的金字闪闪发光,“8”字形的楼顶上,鲜红的北京国际图书城十分夺目。当记者亲身走进这座相当于42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占地460亩的园区时,一种震撼和激情瞬间荡然于胸。园区入口正对面是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北京国际图书城,在它的左侧是4.5万平方米的配套服务中心。在书城后面是12.5万平方米的物流配送中心,据介绍,二期工程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建当中。如前所述,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建造了一个出版发行经营链条上“集”和“散”的多功能平台。这个平台成为出版发行业实现共赢、共谋发展的大舞台。中心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出版物品种最全、功能和服务最完善的全国出版物集散中心,其九大功能和延伸的综合服务体系,更凸显了文化创意亮点和经营特色。

记者首先走进了汇集七大功能的北京国际图书城。在国内出版社图书展示销售区,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它独特的经营布局。以往的书城、书店,一般都是按照社科、科技、少儿等不同的类别陈列图书,而这里却是一个汇集了全国几乎所有出版社及其图书的展示场所。它常年展销各社近三年出版的图书30余万种,满足来自全国的团购、批发、零售读者的购书需求,也因此成为了一个365天不落幕的图书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城这种经营模式拉近了出版社与普通读者、采购客户之间的距离,打破了长期阻隔在出书人和买书人之间的“墙壁”,让买书人更好地了解图书,读到更多的好书。让出书人更加直接的把握市场,多出书、出好书。汇集全国出版社及其全品种图书展示展销,是园区的一大功能。

与之相关联的另一大功能是位于四、五层的图书馆采购新书样本大厅,大厅集中了各出版社当年出版的10多万种新书,依托物流中心的全品种优势,让以往奔波劳碌于各大书城采购的人员,到这里可以一站式购齐所需图书,享受图书看样、采购、配送和结算等一条龙式服务。

在一层南侧的国际出版社图书展示销售区,引入了48家国际出版集团涵盖了约300家海外出版社,展示销售包括科技、教育、人文、社科、少儿、艺术等在内的上万种外文原版出版物。企鹅、哈伯・柯林斯、牛津、剑桥等世界知名的出版社和其特色鲜明的展位设计,构成了书城内一道独特的风景。近年来,国内读者对外文原版出版物的需求量一直稳步上升,消费人群也从专家、学者向广大普通读者扩散。大量原汁原味外文原版图书的汇集,除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还吸引了大量国外读者,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这又构成了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的一大特色。

在国际出版社图书展示销售区还设有版权贸易厅,在运营初期就获得了数百种国外图书的版权交易代理权。这里把国外的优秀作品引进中国,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中华优秀出版物走出国门、向世界广泛传播的渠道。

当今时代,只有获得更多、更准确的市场信息,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中心以一流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出版发行业权威信息的“集”和“散”,为众多业内人士所瞩目。中心大厅通体为玻璃结构,外侧悬挂着巨大的显示屏,每天不间断滚动播出多种业内的信息。目前已经实现了与全国200多家主要出版社的信息对接,与北京百余家经营网点和上海、天津等地多家新华书店的联网,提供18种20亿条以上的业内信息。使出版社不出家门就能准确把握市场的最新动态,了解自身出版图书在全国各地市场的销售情况,实现科学选题出版。使零售商、批发商,可以随时把握业内信息,实现更合理的进货和更经济的运营。

中国书店古旧图书、特价图书专卖区展销近8万种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旧图书和重新整理编目的14万种库存图书、音像制品,是目前国内鲜有的古旧图书、特价图书大卖场,经营面积近5000平方米。一直以来,图书的库存积压问题困扰着国内众多出版社,占压了大量库房和资金,也不但给出版社带来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这个专卖区的开市,为医治库存积压这块出版社的“心病”,开出了新的药方,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淘书乐园”,成为北京国际图书城内魅力独特的一大亮点。

书城南区开设的音像制品展示销售区和图书发行公司展示销售区,进一步丰富了出版物品种。音像制品展示销售区主要由3家全国最大的音像代理商,代理全国900余家音像公司的音像制品5万余种。图书发行公司展示销售区引入了近百家图书发行公司入驻经营,荟萃了约5万种优秀出版物,并对入驻的发行公司进行统一形象、统一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健康、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一直是国有图书发行企业所遵守的准则。在书城三层显著位置开设的中国图书文化展览馆,介绍了中国图书起源、发展、演变的整体历史。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展品,诉说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历程,购书人、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在选购图书的同时,可免费参观浏览,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可谓独具匠心。

从北京国际图书城具备的多项功能中,记者切身感受到其建设者别出心裁的良苦用心。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国内外出版社、出版物向北京地区的汇集,从来没有一个卖场或展会,能像它一样汇集了这么多的出版企业,拥有多种经营方式,聚拢业内全面权威信息,长期开展中外文化交流,让各种元素在这里交融共存、共谋发展,产生“聚变反应”。齐全的品种、完善的服务,对团购、批发等大宗客户和普通读者而言,都带来了福音。

走出北京国际图书城西门,隔着宽广的园区主路观望,一座全长470多米、宽度170多米的庞大建筑展现在面前。据介绍,这就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中心分为北京图书配送中心和代储代发服务中心两部分。记者步入北京图书配送中心内,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一望无际的电子书架、色彩斑斓的电子标签荧光闪烁,巨龙般蜿蜒盘旋的流水线和高效运转的自动分拣机将五颜六色、种类繁多的图书配送到指定位置……这里存储的图书达50多万个品种、1500万册,设计年出版物发货能力达80亿元(码洋),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地为遍布京城的图书销售网点、6000多家图书发行公司以及展销大厅现场采购的团购客户及时进行配送服务,并逐步实现向华北等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大型书城、网上书店实现辐射配送功能。专家认为,北京图书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已经达到一流水平,对于带动国内整个行业配送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南侧7.5万平方米的代储代发服务中心主要为各出版社、图书发行公司的出版物提供仓储和配送流服务。

配套服务中心建有宾馆套房、中西餐厅、会议室、外宾接待室等服务设施,常年承办展销会、订货会、业内高层研讨会等活动。园区内拥有5个大型免费停车区、750个停车位,并将银行、邮局等服务机构引入园区。城区内的一些地段还开通了多条购书免费专线班车直达园区门口,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满足业内外人士的需求。

携手共赢 昭示美好发展前景

现代化、多功能的物流中心的建成,实现了几代发行人的梦想;实质性地提升了首都国有发行主渠道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中心彻底改变了传统手工作业模式,年出版物发货能力由过去7亿元(码洋)提高到现在80亿元(码洋),员工人数则比原来减少了二分之一;由于实现了出版物统一进货、统一库存、统一配送、统一退货、统一结算和统一管理,不但腾空了城区内4万多平方米的多处库房用于开发新项目,盘活了企业资产,而且为出版物连锁经营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低成本、高效能的运营优势从根本上转变了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全品种出版物业务的拓展,增强了中外图书文化交流,加快了中文出版物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大“集”大“散”平台功能的创新发挥,加宽拉长了出版发行产业链,带“火”做活了产业链相关环节,变“集散平台”为“共赢舞台”;初步确立了首都在全国出版发行业的“龙头”地位。

物流中心的建成将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它带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它增强了国有出版物发行业的市场引导力,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道路上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在规范市场经营行为、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这艘图书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型“航母”已经扬帆启航。它飘扬着文化创意的风帆,承载着新老图书发行人对中国出版发行事业的梦想和憧憬,正向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方向全速前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