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只有现实主义者才能去中国”

2008-01-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康慨 我有话说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卫报》在关于2007年的分类年终述评中,直截了当地将这一年的历史图书出版,定义为国际关系背景下的中国主题。

伊恩・品达(Ian Pindar)的这篇文章回顾到,2007年初,先有《中国何所思》(What Does China Think?)出版,作者是欧盟主管外交政

策的马克・莱昆纳德(Mark Leonard),此后的重要作品还有《经济学人》杂志主编比尔・埃蒙特(Bill Emmott)所著的《竞争者们:中国、印度和日本之间的竞赛如何影响我们下一个十年》(Rivals: How the Power Struggle Between China,India and Japan Will Shape Our Next Decade),乔纳森・芬比(Jonathan Fenby)的《企鹅现代中国史》(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以及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的《当中国君临天下》(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2007年正逢尼克松访华35周年,玛格丽特・麦克米兰的《尼克松与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 成为年内最重要的相关史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夏伟(Orville Schell)曾就此指出,尼克松和基辛格,在越战泥潭和苏联重压造成的内外交困中,共同做出了现实的选择。“只有现实主义者才能去中国。”夏伟写道。

同志们:共产主义世界史Comrades: Communism: A World History罗伯特・谢伟思(Robert Service)著麦克米兰,2007年5月

谢伟思以冷静的笔调,全面介绍了19世纪至今的共产主义运动史,历数了那些撼动历史的大事件,以及卓越的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领袖。他尤其关注知识分子在共产主义运动兴起时所起的关键作用,以及这一运动在鼓动大众时的非凡能量,对人民的日常生活、精神面貌和文化领域,亦有详细描述。

尼克松与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Nixon and Mao: The Week That Changed the World玛格丽特・麦克米兰(Margaret Mac Millan)著,兰登书屋,2007年2月

尼克松1972年具有历史意义的访华行程由2月21日始,至28日终,恰好一周。这七天永久地改变了冷战的格局,并最终导致了冷战终结。麦克米兰女士在多方采访和调研的基础上,罗致大量新鲜而一手的素材,辅以漂亮的叙述技巧,令本书成为近年来不多见的有关这一历史大事件的最重要著作之一。

大驱逐:被遗忘的排华战争Driven Out: The Forgotten War Against Chinese Americans琼・菲尔泽(Jean Pfaelzer)著兰登书屋,2007年5月

1850到1906年,加利福尼亚及邻近地区针对华工、华商,展开了有组织的、长期的、野蛮的,甚至流血的清洗运动。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但几乎又是最少被提及的一页。华人亦未束手待毙,而是组织起来,顽强维权,终于在美国生根。菲尔泽女士借助当时的报道、家信、档案和回忆,复原了这段历史。

上海之光:经济氛围和现代中国的形成,1843-1949Shanghai Splendor: Economic Sentiment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1843-1949叶文心(Wen-Hsin Yeh)著,加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新任华裔所长叶文心女士的新著。本书从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再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间,上海十里洋场五光十色的昔日盛景,从中审视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历程。

战时中国各地,1937-45China at War: Regions of China,1937-45李友华(DianaLary)、麦金农(Stephen Mac Kinnon)、埃兹拉・沃格尔(Ezra Vogel)主编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2002年,应哈佛大学东亚中心的邀请,来自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历史学家,共同就日本侵华史研究中的分歧展开研讨。此书即其论文集纳,各国历史学者们集中探讨了在日本侵略者的占领下,中国不同地区,如满洲、内蒙古、上海、江西等地在政治、社会和经济上的变化。

非暴力:危险思想史Nonviolence: The History of a Dangerous Idea马克・克兰斯基(Mark Kurlansky)著Jonathan Cape,2006年11月

避免流血和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境界很高的斗争策略,尤其是自圣雄甘地以来,非暴力运动的精神广达四海,深入人心,无论是公民对政府,还是小国对强权,均有成功范例。其思想代表则有托尔斯泰、马丁・路丁・金、曼德拉、伊拉斯谟,以及老子和孔子。

在大街上跳舞:集体寻欢史Dancing in the Streets: A History of Collective Joy芭芭拉・埃伦里希(Barbara Ehrenreich)著,Metropolitan,2007年1月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啊,西方一度忽视了众乐乐,16世纪的欧洲人甚至将其视作异域和蛮族的娱乐方式。本书从历史、文化,甚至生物学的角度入手,探讨了人类对集体寻乐的内在和永恒的需要。例如:狄奥尼索斯、法国大革命、伍德斯托克,莫不是有反叛性质的集体纵乐。

处女:不可触碰的历史Virgin: The Untouched History汉娜・布兰克(Hanne Blank)著布鲁姆伯瑞,2007年3月

本书回溯了人类社会处女意识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它如何为文化和政治效命的过程。作者历数圣处女时代、伊丽莎白一世,乃至金赛博士的处女观和对处女的解读。我们看到,童贞时常被用作商品,以至宗教的基石。美中不足的是,本书过多地论及西方,在处女研究这个问题上,远远未能做到放眼世界。

1900年以来的英语国家史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s Since 1900安德鲁・罗伯茨(Andrew Roberts)著哈泼柯林斯,2007年2月

英语国家历来有着共同的政治和文化价值观。英、美、加、澳、新西兰及西印度群岛(爱尔兰不在其列),均强调对法律和私有财产的尊重,对自由资本主义的迷信和克己复礼的新教伦理。丘吉尔曾写过一部四卷本的《英语国家史》,弘扬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但到1900年止。本书续之。

英国国民性:从埃德蒙・伯克到托尼・布莱尔的观念史The English National Character: The History of An Ideafrom Edmund Burketo Tony Blair彼得・曼德勒(Peter Mandler)著耶鲁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英国人”?200年来,随着政治制度和世界格局的变动,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19世纪的亲德反法和约翰牛的英国人形象,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便完全瓦解,“小伙计”(Little Man)成了英国的代言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