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滩的电影大王

2008-01-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雅军 我有话说

几年前就知道前辈作家艾以写过一部电影制片人张善琨的传记,今年书稿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经过作者的修改加工,终于名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在沪问世。

传记文学的传主本身应该是没有禁区的。传记文学反映的是历史,只要称得上历史人物就可以写,不论其有何功过是非,哪怕是一家之言。如果我们

不能正视历史人物,也就谈不上正确评说历史人物。当然,十年前作者下笔之前,也有过这样的担心:张善琨虽然在昔日上海乃至香港影坛长袖善舞、叱咤风云,占有一席显赫的位置,然亦曾在上世纪40年代出任敌伪影片制作公司的要职,涉嫌汉奸罪,且后来移居香港未归,直至客死他乡。但作者最终战胜了这种顾虑。用事实原原本本写出一个人,还原历史。一部中国百年电影发展史,张善琨在林立的从影人员中最富有传奇性。可见,这部历史是绕不过张善琨的。张善琨的夫人童月娟当时还健在,艾以先生有幸从台湾资深影人那里得到许多关于张善琨的资料,又不辞辛苦在上海和异地寻访当时的见证人,这样的时机不容错过,一旦资料备有,条件成熟,他毅然动笔,将其完稿。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电影发展史上制片人传记的一项空白。今年,恰是张善琨诞生百年、去世50周年,它的出版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张善琨甚至难以谈得上对电影艺术纯情的热爱,说到底,他实乃一位商界人士,一个电影市场的投资人和实业家。从南洋公学的年轻戏迷开始,因偶然的机缘,得到上海大世界游乐场老板黄楚九的器重进入娱乐界,从而一步步青云直上,从传播戏剧到创办新华影业公司,有了自己奋斗的天地。他不断总结,悟得做生意的天时、地利、人和,悟得要拍观众喜欢的好片子,要有出色的演员,要包装捧红名角,要营造广告效应。他也炒作,吹“法螺”,弄噱头,不惜以重金招纳明星,制作虚假新闻,大造轰动声势。这些手段体现了一个生意人的精明,他待人处事的机智圆滑,不忌讳与政治态度左、中、右不同人士的交往,不计较一时的盈亏,对欲揽明星出手阔绰,对属下员工关心有加,深得靠雄才和“侠义”服人的此中三昧。这是与他创造“中国电影托拉斯”的梦想相呼应的。此间,他请一些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作家甚至是地下党参加影业公司,拍摄了一些有进步倾向的影片。

在上海“孤岛”时期,国难当头,他在狭缝中求生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对租界控制愈紧,要张善琨出面召集上海各制片公司并入“中联”(后改名“华影”)。他在侵略军的铁蹄下,拍的最多的是娱乐片、历史片。抗战胜利后张善琨到香港发展他的电影事业。该书附有新华影业公司各时期影片目录,包括片名、类型、编剧、导演、摄影、演员、插曲等。从1933年到1957年初,除去三年息影,由张善琨主持拍摄的影片有五六百部之多,其产量之高是令人惊叹的。尽管思想艺术上乘之作不算多,但他在商业上的运作无疑是成功的。1957年他在日本拍片,遇到经济困境和人事纷扰,加上他是个工作狂,使得心脏病突发,不幸过早离世。

艾以先生的这部传记,集纪实性、文学性、史料性于一体,努力再现历史原貌,并以人物为艺术聚焦点,显示了我国电影事业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传主的个性刻画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包括性格、心理的表现力求立体的,许多细节令读者难忘,如学生时代的张善琨曾每晚攀辕附辙追随坤伶名角孟“冬皇”看戏、从影后习惯于早上如厕时运筹帷幄的“马桶情结”、《新桃花扇》上映时随票奉送一把名贵扇子、在香港为《国魂》一片中一个小兵点火放一炮的镜头,竟耗资近万元港币到上海延聘滑稽明星韩兰根,都颇能表现张善琨活脱脱的性情,有时也让人忍俊不禁。语言风格是随和、明快和流畅的,如对张的白描是“肥头胖耳大眼睛”,黄楚九奉行多开店的“烟囱主义”,张能“让死人都会说活”的口才,“永华”颓败时如“寒夜流星”等等。

《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艾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2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