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哲学的童话

2008-01-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沐童 我有话说

在现代社会中,人在本质上是游离状态的,身体孤独,灵魂寂寞。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心灵哲学的原因。狄巴克・乔布拉博士的《心灵的密码》(The Book of Secrets)在西方世界大名鼎鼎,许多生活在重压之下的政界、商界、娱乐界人士将之视为心灵圣经。经由任海龙将之译为中文,不啻为此类中文出版物中的精品。

在西方,人们常把乔布拉的哲学称为“瑜伽哲学”,原因即在于他善于从自己的母文化――印度文化之中汲取养分,来缓解西方文明制造的重压与空虚。在思想发展的脉络上,乔布拉的思路与二战之后肇始的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与救赎之潮一脉相承。“垮掉的一代”精神领袖凯鲁亚克未尝不是怀抱救主之心对西方文明展开不厌其烦的批判,进而表达东方的心灵哲学才是让世界恢复秩序的根本。

显然,乔布拉并没有凯鲁亚克那般的野心,用儒家的术语来讲,这位印度裔哲学家更加“入世”,也更加聪明。他并没有试图在印度母文化的根基之上创建一种全新的社会学范式的野心,而是踏踏实实地告诉人们如何利用“瑜伽”来实现自我的拯救与救赎。或者,用作者本人的话来说:精神修习。

我曾经是一位瑜伽的修炼者,因此我深知流行文化中的“瑜伽”早已背离了它的本真含义。乔布拉认为人生存在四条瑜伽,分别是感受、思想、行为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纯粹意识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化的行为和存在。这固然是一种诉求,但由此也重新界定了“痛苦”的不合理性。恰恰由于生命的根源在于纯粹意识,在于感受和思想的日积月累,所以一切快乐和痛苦都不过是幻象。想要戒除痛苦与烦恼,道理很简单,只需远离纷繁的俗世杂务,勇敢切断生命与幻象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做到这一点,连死亡都不再可怕。

爱尔兰诗人叶芝一生写出了无数意象诡谲的十四行诗,却把自己最后的生命奉献给了一部唯灵论著作《幻象》,我在其中读到了不少与乔布拉意蕴相通的地方。大凡生命绚烂多彩的人物,反而会在大限到来的时刻坦然拥抱死亡,这未尝不是一种奇妙的巧合。仿佛愈是思想深邃的人,愈惧怕自己的生命被种种幻觉支配。不同的是,叶芝最后投入了神秘主义的怀抱;而乔布拉则采用了探寻世间普适规律的策略,救人以自救,这无疑更具建设性。

我推崇《心灵的密码》,并非由于它在思想上实现了某种深度,而是在于它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性的关怀与美好期冀。因此,我毋宁把《心灵的密码》看做一种“哲学的童话”,它的功效并不是教导人们做什么、怎么做,而是让人们永远相信自己永远“可以做”。

《心灵的密码》,[美]狄巴克・乔布拉著,任海龙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