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建或改扩建公共图书馆将有章可循

2008-05-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记者 方文国 我有话说

本报讯 城市规划中新建、扩建或改建公共图书馆,其用地指标、选址无据可依的局面即将改变,记者从文化部获悉,我国首个文化建设国家标准《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出台,并将于6月1日起将正式施行。国家无偿划拨土地、无偿使用土地,公共图书馆不再远离都市被边缘化,暂住人口列入公共图书馆服

务对象等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将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向科学、规范、合理、统筹推进一大步。

据文化部计财司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与经济、政治并举的重要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提出“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但是,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公共图书馆建设实际上处于弱势,它的基本建设理应得到保证并不断加强。为此,文化部从2003年开始酝酿,2005年正式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编制工作。

项目组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对公共图书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当前,公共图书馆建设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第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第三,因为投资主体不同,管理体制分隔了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发展。第四,规划选址与建设时序出现矛盾,降低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效益。针对上述问题,《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首先提出了服务人口的概念,即指公共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并提供公益性日常服务的人口数量,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建设在确定其服务人口时,应为公共图书馆的实际使用人口,即以当地的常住人口进行计算,包括城镇户籍人口和外来暂住人口。其次,用地分级原则。指标的制定未按照现有的行政管理级别来划分,而是根据城市规模和服务人口来确定服务需求,从而控制公共图书馆用地的规模,这也是符合国际图联对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的。第三就是提出用地布局原则。公共图书馆应建设于城市中心、人口密集的地区,交通便利、公交发达的地区,环境较好、相对安静的地区。“公交发达”地区的提出,对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第四,提出服务半径的概念。服务半径,是指读者到达公共图书馆的距离,原则上是以读者到达公共图书馆的时间为限定标准来制定的。最后是用地设置原则,避免了目前行政级别管理模式导致的建设规模和用地规模一刀切的问题,使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和用地规模直接与其服务人口挂钩。同时,这一原则既限定了城市中公共图书馆的整体用地水平,也使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用地得到了技术上的保障,并为未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提出相关技术规定,如对容积率、绿地率、建设密度、建筑层数等都提出了相应的控制要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建设有一定的规模公共图书馆,新出台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也包括了这批老旧馆的扩建与改建。具体措施为:公共图书馆搬迁后,应尽可能保留原馆址不改变土地使用的性质,将原馆舍改建或扩建成新图书馆的分馆,可以继续为原有读者提供日常公益性服务,逐步形成高效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