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多丽丝•莱辛:我爸爸的梦,我妈妈的爱

2008-05-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康慨 我有话说

童年的多丽丝和妈妈埃米莉

阿尔弗雷德与埃米莉》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多丽丝・莱辛追怀父母的新作《阿尔弗雷德与埃米莉》(Alfred and Emily)5月6日在英国出版,讲述了她爸爸妈妈(各自)的爱情与婚姻,困顿的人生与幽暗的梦想,改变了一切(或不曾发生过)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

《阿尔弗雷德与埃米莉》是莱辛在去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头一本书,分两部分,各采不同风格,前半部分是小说,后半部分是自传、述评和资料摘引,包括取自《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段落。在小说部分,莱辛假想一战没有开打――虽然费迪南大公确曾在塞尔维亚遇刺,奥匈帝国也对塞尔维亚宣战,但英、法、德、俄均未卷入,在这种情形下,她爸爸妈妈的人生又会怎样呢?

1919年10月22日,多丽丝・莱辛出生在波斯的克尔曼沙赫,妈妈埃米莉・麦克维战争期间在医院做护士,结识残腿大兵阿尔弗雷德・泰勒。两人结婚,远赴波斯寻梦。多丽丝六岁那年,一家人再赴非洲的南罗德西亚,置办农场,种玉米,但赔了大钱,从此一蹶不振。

两口子过得实在不易。但莱辛借助小说,帮爸爸妈妈圆了梦:阿尔弗雷德种出了金子般的玉米,将“内心的渴望”付诸现实,做了成功的非洲农民,在当地娶听话的胖老婆贝齐,生了两个壮儿子;埃米莉也实现了当寡妇交际花的梦想――先嫁给医生,而后丈夫溺死在海峡。于是,她有了钱,而且没孩子,继而开掘出文学天赋,并以亡夫之名开办多所慈善学校。阿尔弗雷德和干妈般的玛丽・莱恩在非洲也办了一所学校,埃米莉从伦敦给他寄书。在书中,阿尔弗雷德和埃米莉只是朋友,谈得来,但从未发展出情人关系。果如小说所写,多丽丝也便不会降生,我们也不会在日后读到《野草在歌唱》和《金色笔记》了。

此书小说部分的叙述信马由缰,蹦蹦跳跳,前一句还是虚构的场景,后一句又回到具体而确实的回忆。这虚实两界,在英文中,用了不同的时态,虽然有点乱,倒也不难区分。几大段读下来,已觉老太太思绪万千。

其实这些描写,也并非全然虚构。莱辛随后回忆,妈妈在生活中总是唉声叹气,唠叨着“有了孩子,你就全完了。”至于为什么让爸爸娶了好心的贝齐,莱辛解释说:“我很高兴给他些温暖与爱。”――在真实的生活中,他从未得到过这些吗?爸爸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但远比那些没能活着爬出壕沟的战友们幸运。他这辈子都忘不了他们:“何等的重量压在我心上。我心重如大石。”2

到了后半部分,莱辛更多地回忆了自己的非洲童年:初升的阳光透过橙色的窗帘,照进卧室。她打开门,用石头倚住,看着远处的非洲群山,“由蓝而红而紫”。在描述爸爸内心的战争创伤时,她从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摘引如下文句:“慢慢地,慢慢地,灵魂的伤口开始疼起来,像瘀伤,只在慢慢地加重疼痛,直至痛彻心灵。而我们自认疮疤好了,忘记疼痛的时候,才是那可怕后效以最坏方式显现之时。”

麦琪・吉(Maggie Gee)在《星期日泰晤士报》撰文,认为埃米莉的形象写的丰富而深刻,盖因莱辛深深理解妈妈未酬的梦想与贫穷带来的屈辱。但她笔下的爸爸不免流于概念化――尽管他拖着条制作粗糙的木头腿,怀揣一腔空幻热血,理应拥有更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一评价与我们对莱辛的一贯印象相合:她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功力远超笔下的各色男子。

《阿尔弗雷德与埃米莉》选译

月光明亮,我们站在山上,山下是大片玉米地,沐浴着月光,泛起涟漪,如碧海,也不是只有绿色。还能看见什么人,可能吧,因为有块地在簌簌异动。“小偷,”我爸会说,由于预知了这一切而洋洋自得。“瞎忙乎个啥啊,”他会向静夜,向苍天发问,“大月亮底下,还来撸玉米棒子。”

“一样的老月亮,照在咱们身上。”我妈会说。

要不就是我哥去上寄宿学校了,害她因为他不在家在而伤怀:“一样的老月亮……”

“噢,得了吧,老丫头,”我爸会说,我妈喜欢的多愁善感让他心烦。

她从来也没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的触景生情惹他不快。我们这些孩子也都被弄得别别扭扭。不过有些伤感是可以平复的。她动了感情,她声音哽咽。她感受到了,也就安然无事。多愁善感之所以让人无法容忍,难道是因为故作愁容吗?我妈会为了奥茨大雪天出门而落泪――“我有时会的”――要不就是听到声音嘈杂、难以固定频率的电台传出的送葬军号而哭泣。而在不得不做残忍之事,比如射杀病狗,或溺死小猫时,她亲自上阵,双唇紧闭,表情严厉。她抱怨我爸是铁石心肠。

刚到农场的时候,她病了,变得完全不动感情,令人无法忍受,因此,我一直想去理解她心里最坚硬之处。

她什么都没说过,也没人谈起过她,没人能追溯她令人惊艳的少女时代,那样奔忙,那样成就卓著,还有她做护士的那些日子,对此,我们本来有个最好的见证人,我爸爸,还有在波斯的时光,那样愉快,那样乐于交际,什么都没说,不论何处,没有一件与我妈日后的样子相符。

一件都没有,好像她不曾是一个女人,而是几个。

; 康慨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