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佛乐袅袅梦敦煌

2008-05-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涌泉 我有话说

敦煌文献发现百余年来,早已成为国际上重要的显学之一。但是,由于敦煌文献内容庞杂,所涉学科广泛,要全面地了解、研究敦煌学,就要求研究者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素养。譬如,有关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的研究即如此。

《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作者提交的国家社科基金2004年度课题结项报告。作者此后又

进一步修订,使得章节结构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赡。

本书是内地首次系统地研究敦煌文献中的音乐文学作品,涉及人文艺术学科诸多领域。作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勇气。在全面梳理原始文献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广泛利用民族音乐学、佛教文学以及敦煌学最新的研究范式,重新对敦煌遗书中的佛教音乐文学作品进行了比较科学的分类,特别是对前人较少关注的禅宗、劝化等类作品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从动态的角度对不同类型的佛教音乐文学作品的撰出方式、表演特征、音乐性质作了力所能及的探讨。无论从音乐文学的角度,还是从佛教文学或敦煌学的角度,该成果都既拓展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视域,深化了相关艺术史的专题研究,又有助于改变以往敦煌学界、音乐学界较少注重佛教音乐文学的倾向,为佛教音乐文学研究范式的建立提供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敦煌学的研究,文献的整理与辨析乃是最基本的工作。对此,作者广征博引各类文献,细心甄别,创获良多。敦煌文献纷繁复杂,要厘清其脉络,实非易事。然而作者的研究,在扎实文献辨析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令人信服的观点,最突出的表现是对相关文献的科学归类。如对敦煌佛教音乐文学作品,作者从教派特点考察,从宣教内容看主要有佛赞和劝化,从应用场合看,则有受戒、大乘布萨和斋会之类。尤其是对佛教音乐文学之偈颂撰出方式的分类,细致入微,层层递进。如指出从大的方面言,可别为两种:把直接从汉译佛典中摘出相关的偈颂(或音乐性极强的陀罗尼)称为“移植式”;把偈赞作者(包括教内和教外人士)自创新语用以表达归依三宝之情和歌颂诸佛、菩萨之功德者,称作“新撰式”。进而依据新撰偈颂和相关佛典的关系,指出“新撰式”本身又可细分为三种,即“完全对应式”、“拓展式”和“概述式”,并把各种类型的偈颂和佛教行事相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指出诸教派在程式化的行事(如行香、行水、受戒、布萨、礼忏)中多用移植式偈赞,而劝化与佛赞时多用新撰式偈颂。由此可知,研究者对佛教音乐文学作品的理解,将其还原到仪式仪轨的层面,这完全契合了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的本质属性。

以往对敦煌文学的研究,主要是从类型学的角度对变文、曲子词、话本、俗赋等进行历史性的考察,而共时性的研究相对贫乏。而作者的研究,则取得了跨学科研究的较大成就,综合运用了佛教学、音乐学、历史学、文化学、考据学等多种学科的方法,做到了个案分析与推论的较佳结合,对不同类别的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的发展脉络、音乐形态、表演特色皆做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持论多平实可信。在第一至第七章中,作者详细地挖掘、显露了许多具体作品的宗教文化背景,这样做既便于读者更深入的理解,也为后来的研究者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让人读后有拨云见日而真相现的感受。

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及所涉面太广,该书虽经作者三易其稿,却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如作者所列举的大量作品,是否全部用于实际的演唱,是否完全具有后世所讲的各种声部,起码从作者目前提供的证据看,还不是特别的充分,个别地方推论的成分可能多些。当然,这与敦煌文献中没有发现相关的乐谱有关,但作者应提供更多的旁证,可充分地借鉴、分析与敦煌佛教音乐文学作品关系甚密的敦煌壁画中呈现的音乐现象。

作者处于年富力强之时,相信他自己也发现了这些缺憾并在进一步思考中,故我们可期待其后续研究会更加精彩。

《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研究》,李小荣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5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