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令人伤感的科学

2008-07-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洁 我有话说

《有趣的制造》,[美]莎伦・罗斯、尼尔・施拉格著,张琦译,新星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29.00元

这样的说法很矫情,却很真实:看《有趣的制造:从口红到汽车》时,我很伤

感。

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上“自然”课,是小升初不会考的一门课,凡是不要考的,都是“玩儿的课”,不是说课程好玩,是老师上课都吊儿郎当玩儿一样,也默许我们不听。所以基本上没有任何印象。

到了初中,开始有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要背很多公式、定律,全身肌肉和骨骼的名称,哪里产煤哪里来气流,那叫一个难受。我们中学还算条件好的,有理、化、生实验室,在春秋游之外,还有一学期一次的“科考”,去野外认树木和岩石。但对我来说,上科学方面的课基本上全是痛苦的记忆,虽然分数并不算低。

所有要考的都考完后,我进入大学开始读“文科”专业,从此就与科学绝缘了,对此我松了一大口气。

所以,偶然读到《有趣的制造》,就很吃惊,就像几年前看到《万物起源》的感觉。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愚昧和麻木,长期生活在人类物质文明的最末稍,我已经忘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一切物质,无论多么复杂,还原到最后,都是自然之物,金木水火土之类。很多东西――激光唱片或奶酪――我当然知道它们在超市有售,但也仅限于此。它们进入商店之前在哪里?它们如何产生的?我一无所知。口红是用什么做的?拉链是怎么回事?汽车的原理是什么?吉他的构造如何?……要解释这一切,不就是科学吗?科学原来真的就在身边,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在试卷上。

我以为自己已经很了解电灯泡和爱迪生了,但直到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灯丝要经过拉丝、冲模、退火几道工序,才知道灯罩是由带式玻璃成型机吹出来的,一小时能吹5万多个。我天天穿牛仔裤,却不知道它是纯棉的丁尼(Denim)布做的,在检查过棉花纤维的颜色、韧度和强度后,染色,棉纱织成布,成为100层棉纱厚度的丁尼布,要用拉伸纺织工艺增强布的耐磨性,在裁剪成衣后还要水洗退浆,使其柔软,或者石洗仿旧……

糖、防晒霜、强力胶、温度计、邮票、铅笔,在了解了它们的原材料、产品设计(工作原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后,再知道些背景知识(发展历史)、副产品和废品、未来发展趋势等,你才算真的了解了它们。

科学原来可以这样学:为什么最早期的汽车都是黑色的?重复涂抹防晒霜能延长防晒时间吗?胶水涂得越厚粘得越牢吗?手指被强胶粘在一起了怎么办?为什么人类发明的第一只闹钟只能在凌晨4点响起?……让科学来回答吧。

老实说,《有趣的制造》不是一本可以过于轻松阅读的书,它其实讲得很深,包含了对各个生产步骤的详细描写,有不少的科学术语和定义。但是文字生动,内容有趣,有很好的图片和图说,引人入胜。

记得多年前看美国室内轻喜剧《成长的烦恼》,很是羡慕人家的教育:中学的“经济学”课上,让学生们男女成对搭配,组成一个“家庭”,研制一份终身的家庭开支计划,从结婚费用到儿女教育到养老保险都要考虑到。要完成这份作业,要了解投资行情、银行利率、日常消费水平,还顺带勾起了对人生规划和设计的思考、理解了父母养儿的艰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看完《有趣的制造》,我又开始想入非非:如果当年我们在中学不是沉溺于画各种千奇百怪的化学元素的电子层,背原子序数和原子量,而是讲如果在尼龙织物表层涂上滑石粉或玉米淀粉,制成安全气囊,再演示一下安全气囊在碰撞传感器配合下膨胀发挥作用,保护开车者,再顺带了解一下安全气囊系统的防盗问题……也许,我本来可以成为科学家的,至少是科学爱好者,而不是科学恐惧症患者。

就像豆浆很好喝,我却在天天吃豆渣,已经吃到见了豆渣就生理性排斥的程度,这时突然有一天喝到了豆浆,甘之如饴。这时心中的感觉,不是伤感是什么?

《有趣的制造》,是一本让我伤感的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