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游荡在圈子间的阅读

2008-12-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绿茶(《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 我有话说
前段时间,为一本书着迷,书名很难记,叫《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美]帕特丽卡・劳伦斯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我见到熟人就向他推荐该书,但书名还是记不住,我就一直叫其为《丽莉……的中国眼睛》
。这本书从英国20世纪著名文学团体布鲁姆斯伯里成员朱利安・贝尔和中国20世纪文学团体新月派成员凌叔华的一段异国情事展开,对这两个团体及其成员的跨地域接轨做了很好的梳理和阐释。

本来,这就是一本普通的文坛掌故或文学比较之书。但我刚好又读到一套关于“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书,这一下,被这个群体里的人和他们之间构成的圈子文化所吸引,就延伸开来,阅读起这个团体的相关著作。说起这个团体的人,很多都大名鼎鼎,弗吉尼亚・伍尔夫、E.M.福斯特、凯恩斯等。他们的作品中,很多都真实地表现了布鲁姆斯伯里圈子生活的点滴。可以说,“圈子化”在这个群体成员里被反复赞美,他们的生活也因圈子而有了轨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在一定的圈子轨道上运行,这些圈子有自己特定的轨道。好比,报纸间的书记和书编,有些人生活中就是朋友,又会在不同会议或采访现场见面。圈子,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最稳固的群体。不久前有本书叫《小趋势》,讲述的就是小群体对于大社会的潜藏力量,书中列举了75个小群体对未来社会的趋势影响,虽以美国社会为参考对象,但很多群体在中国也存在。

我所服务的报社,不少人著作在身。最近,包括现同事或前同事在内,好几本书摆在我面前:孙献韬的《复辟纪:张勋传》(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王小山的《又厚又黑红楼梦》(东方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徐来的《想象中的动物》;阿乙的《灰故事》(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8月第一版);张璐诗翻译的阿特伍德的《帐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孙献韬历史科班出身,虽曾误入官场,但很快在媒体里践行着记录当代史之使命,历史情结还是让他把目光往前推了推。关于张勋,这本传记显现了他很深的历史底子,完善的史料和故事的完整性值得一赞。和王小山共事的日子是值得怀念的,那年月,饭局、酒局、侃局不断。但我们的美好时光随着他的离去而成梦。而王小山在红楼里,《又厚又黑红楼梦》,借用一句广告词就是:负责厚黑一切。徐来,你可以叫他钱烈宪,也可以叫他拇姬,他都会答应,但这些名字都是“想象中的名字”,甚至徐来也不是真名,想象,就是徐来书中想讲述的一切。书中想象的那些动物们,不曾在我的常识中出现,也不曾在我的梦里出现,但当我看到徐来每次开编前会时夸张的叙述和说话表情,我能意识到,想象中的那些在这个人笔下是合理的,就像他很愿意和我们分享那些我们所不知的新知一样。阿乙和我不是一个部门,但接触却不少。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灰,书名《灰故事》很传神。他写下一些文字,或许很灰,但是很好的文字。经常编张璐诗的翻译稿,看她译阿特伍德的《帐篷》,就像平时编稿子一样,喜欢从中找些破绽,改一改,以显编辑之功,但阿老太太老辣的文笔加上张璐诗的译,我摇头一笑,还是做个认真的读者好。

在我被“布鲁姆斯伯里”之魅吸引着身不由己地延伸阅读时,有一种累的感觉,一种阅读体验接受太多会疲劳,所以,在此间,我阅读了同事们的书,稀释一下。这种游荡在圈子间的交织阅读体验,感觉很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