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雷颐:“遗憾”的淘书之行

2009-01-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香 我有话说

学者雷颐是个细心人。尽管近几年来因为家中的事忙得心力交瘁,但他仍然不会忘记头天晚上给我挂来一个电话,细细敲定第二天具体什么时间在哪会面,碰头的地方路线如何,有什么标志性的建筑物。

学者雷颐还是

个懂书人。在人文社科图书领域,哪些出版社一直保持图书品质不坠,哪些出版社曾经辉煌而最终隐没,哪些出版社以黑马姿态冲出,甚至包括多家出版社的旧闻新说,他都如数家珍。对于图书的评论,他更是不仅仅停留在单本图书上,著作者长年的研究方向、研究水平,近些年来的著述,他很多都了如指掌。这就让我跟随雷颐先生的这次北京图书订货会之旅多了几分从容。

在雷颐看来,今年的人文社科类图书跟往年差不多,保持了比较高的品位,但是,让人特别振奋的书却很少。当然,其中之一的原因他认为也和现在的出版方式有关,在雷颐的印象中,在过去,出一本书是很难很难的,甚至一年两年都出不来,但是现在,“有的书,我知道从抓到稿子到出书有时候很快很快,甚至有的事先都没有计划”。

尽管如此,在这瀚如烟海的图书海洋中,还是有让雷颐眼前一亮的品种。首先来到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展位上,一本《邵飘萍新闻学论集》吸引了雷颐。“邵飘萍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学理,坚守一个新闻人的操守和职业道德,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雷颐感慨,在当今这个传媒如此发达的时代,邵飘萍的新闻学理论更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旁边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展台,雷颐弯腰拿起了一本非常精美的“大风堂丛书”之一,《绝美的生命交集》。“这是47载追随张大千的衣钵弟子孙云生病重之际口述留下的作品,是张大千后半生漂泊海外的经历首次在内地和读者见面,很难得。”雷颐说。确实,张大千1949年之后离开祖国后,漂泊海外几十年,信息的闭塞与时空的隔离,让张大千一直为内地所疏离。张大千之真实人生、心路历程,总算半个多世纪之后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号馆的二楼,是雷颐重点搜寻的对象,三联、人民文学、商务、中华书局等出版重镇纷纷在此安营扎寨。仔细翻阅了商务印书馆的《陈原序跋文录(1937-2005)》后,雷颐决定重点推荐。“陈先生是老出版人了,书中收录的他的序跋是从1931年到2005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出版史上很重要的一页了。”抬眼一望,旁边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张中行别传》吸引了雷颐的注意。“张中行其实是一个很丰富的知识分子,他有很多思想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只是觉得他学识丰富,是一个怀旧的老头,这对张中行而言,未免片面了。”而且,“作者孙郁确实是可以信任的”。中华书局的书当中,雷颐决定推荐《汪荣祖人物书系》。

转眼间移步至社科文献出版社,“这两本书特别好。”雷颐兴奋地说。一本是白钢先生的《中国皇帝》,“白钢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已经有很多年了,也主编过很有分量的丛书《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因为皇权是中国政治史的一个基础,一个核心,所以他写中国皇帝实际也就是中国政治史的一个浓缩,所以我特别推荐这本书”,另外一本则是蔡定剑主编的《中国走向法治30年》。

眼看一个上午就要过去了,雷颐有些着急了,“快快快,广西师大还没去看,这个出版社一定不能绕过的”。一到八号馆,雷颐就直奔广西师大出版社,率先吸引他的,是梁文道的《常识》。爱书的雷颐还接受了热情的广西师大人的馈赠,2004年首版的马礼逊夫人编纂的《马礼逊回忆录》。尽管只不过是一本书而已,但学者雷颐还是有些羞涩,他不太好意思地告诉我,“最近正在研究马礼逊”。

离开广西师大,我们这一次的淘书之旅就“匆匆”结束了。为什么说是“匆匆”呢?因为专家荐书新闻发布会安排在10号下午,雷颐和我的淘书之行安排在10号上午,想不到的是,10点多钟,就有出版社打包离开;待到我们转了这一圈下来将近中午时,偌大展场几乎可用“门可罗雀”来形容,我们计划中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只能放弃了。意犹未尽,不能不说是爱书人最大的遗憾。

推荐书目

1.《邵飘萍新闻学论集》,北京大学

2.“大风堂丛书”,北京师范大学

3.《童书业著作集》,中华书局

4.“汪荣祖人物书系”,中华书局

5.《陈原序跋文录(1937-2005)》,商务

6.《财产权与民主的限度》,[美]查尔斯・K.罗利著,商务

7.《张中行别传》,孙郁著,人民文学

8.《中国皇帝》,白钢著,社科文献

9.《中国走向法治30年》,蔡定剑著,社科文献

10.《常识》,梁文道著,广西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