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冠以“拿来”的偷盗

2009-01-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译林出版社 胡雅倩 我有话说
近日一朋友来电,说发现我们杂志的作者有一稿多投之嫌。放下电话,心中的确有些愤慨,同时也为作者的文德而叹息。被投诉的作者说来是我们一个长期合作伙伴,且合作非常愉快,因此,想来想去怎么也不愿相信。

此后,忙于审稿,竟将此事淡忘了。一次审稿的闲暇,突然想起这件事,感到其中有些蹊跷。虽说我们是一本

外语教学教辅类期刊,但即便是习题的设计也颇有难度,更不用说对语言知识的圈点和讲解了。我们编辑审稿一向非常严格,对作者的初稿会提出修改意见,与作者商讨后经作者反复修改,才可发稿。此后,编辑依然会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做一定的修改。一篇稿件经过如此反复地加工,与作者的原稿应该不甚相同了。何况有时付印前的终校还会有改动。如此这般,作者手中的原稿与刊发后的稿件是不可能再雷同的,最终的定稿只有我们编辑部才有。如果说发现其他报刊刊用的文章与我们完全相同,想来不是作者之过了。

时下外语教学教辅类的报刊品种繁多,且不论市场竞争手段上的奇招异式,单就组稿及稿件刊用而论,某些做法也实在令业内同行汗颜。新闻出版总署规定只有文摘类期刊才可以转载他刊的文章,而且是有偿转载,同时还要刊明文章出处。这样的“拿来”是征得主人认可的,是双方的协议行为。另一种“拿来”则是三令五申禁止的,即盗版行为,叫它“盗来”更准确。其内容完全复制正品,但其品相低劣,价格低廉,且一经发现便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而上文所提及的行为当属另类的“拿来”,是带着几分霸气的“借用”,颇有偷盗之嫌。凡是文章中看中的,均纳为自己囊中之物;同时又带着些许的诡秘,它并不像盗版期刊那样整本“拿来”,而是部分地、星星点点地,让人不易觉察,混淆视听,让读者们无法分辨真伪,不知谁为原创。这类的“拿来”其生存空间之广,生命力之顽强实为超乎想象,虽屡屡禁行却依然不衰。在版权意识已经觉醒的时下,这种冠以“拿来”的偷盗,应当受到谴责,应当停止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