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专栏的设立及写作构想

2009-02-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木斋 我有话说
如果说,为专栏写作文章就像是讲课一样,前次所发《创新的困惑》,就像是试讲,从这一次开始,才刚刚开始进入正题。而这第一次,作为开篇或是前言,应该讲讲有关专栏设立的问题和我对专栏写作的一些不成熟的构想。

中华读书报的《家园》版,是一个很有档次的专版,主要登载国内外著名作家、学者的一些散文随笔文

章,我就曾经见到一位学者,一直以不能在《家园》发文而引以为憾事,还有一位年轻的学子,经常和我在网上交流,立志要在一年内能在《家园》发表文章。这都能说明《家园》办得不错,《中华读书报》原本就是当今读书人、写书人的报刊,《家园》更是读书人、写书人的文化沙龙,大家在这里倾心交流,以文会友,借用王羲之话语,可谓:“虽无丝竹管弦之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我由于一向忙于学术之研究,更兼学识浅薄,孤陋寡闻,偶然在此敬陪末座而已,这次,承蒙读书报总编与责编之看重,为我设立专栏,不胜惶悚,也深感荣幸。

我之所以不揣冒昧,接受了责编的这一邀约,也是机缘所致。倘若在更早一点的时间,我正忙于某一部书稿的写作,是断然不能在中间插下的――正像是一个人若是热恋之际,眼中是没有他者的。更何况,从2004年以来,我同时从事着两个课题的研究,而且是非常投入、几乎是封闭式的读书和写作,一个是以古诗十九首为中心的汉魏五言诗研究,另一个是以探讨词体起源和发生史演变史历程为中心的研究。这两个题目,都是对中国诗歌史重大问题的探索。我的学术观点以十余篇系列论文的形式,分别发表于《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齐鲁学刊》等刊物上;而对于词的研究,则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宋词体演变史》的结项,并由中华书局中在2008年12月出版为标志,使我感到有一种阶段性完成的心理暗示。这是我能接受写作专栏挑战的时间因素和心理因素。

在《家园》中开辟一个专栏,系统而有深度地谈谈学术方面的一些问题,应该说,这是读书报的一个相当不错的创意。正像是《百家讲坛》,以前都是每位教授讲一两次,时间空间有限,难以展开,同时,也就难以深入,难以贯通,听众也难以有连续性的欣赏期待,近几年,始兴连续讲座,像是连续剧,讲授者也不着急进度,于是,如同相声逗哏者有之,类似小品表演者有之,类似评书包袱者有之,类似歌星即席歌唱者有之,于是,讲演者多了自信,多了淡定与从容,于是收视率也就得到了提升。现在家园版尝试着设立了这个专栏,而且,以我为其创始,我在感到荣幸的同时,也感到了几分的责任、几分的沉重。不能不在真正开篇之前,反复思考,认真筹划。

既然是学术之旅,则必然有一个时间的大致发展次序,庶几可以成为一种具有连贯性的系统,每次一文,虽可独立成文,但每篇之间,则或以时间为之连缀,或以问题的展延为之勾连,期待专栏的完成之后,可以成为一本名为《学术之旅》的书稿面世。鲁迅时代多有先在刊物专栏发表而后成为专著者,现在则已渐次消退。其实,由编辑催稿、随写随发之作,反而更有直接面对读者听众的亲切感和对话感,能写出鲜活生动之话题。

写作之中,必然有多重矛盾出现,预设的结构,将以时间为经而以论题为纬;以个人之学术研究论题为经而以与时代的具有普泛意义的问题为纬,二者不可偏废:若无小我之视角和线索,则会失去具体的感知和生动,若无时代与社会之情怀,则会局限于个案化的展示而失去普泛的意义,不特文章如此,古今成功之文学作品,莫不如是;若以我作为中心发言人的讲述为中心线索,穿插辅以各位读者朋友的批判、批评、提问、质问为辅助线索的商榷文章,如此,《学术之旅》的专栏,就能成为交流学术思想、反复辩难的一个平台。

此刻,外面的爆竹声此起彼伏,乙丑牛年的朝日正从鼠岁的海底冉冉而起,期盼着、祝福着我们的家园和我们的整个世界,都远离了往岁之暗夜,迎来了今朝一缕清新而明媚的晨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