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幻想与科学发现交织的历史

2009-02-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金涛(本报书评人) 我有话说

  《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尹传红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29.00元

探索未知世界的历程,历来是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主要课题。然而把人类的幻想作为考察对象,论

述幻想在探索未知世界的历程中所起的作用,充分阐述科学幻想在认识世界、调动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功能,进而将人类独具的科学幻想列入科学发现和技术创造的原动力之一,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别开生面的理论概括,也是近年来科幻史研究的新收获。尹传红先生的著作《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不过,在《幻想》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生动不过地说明幻想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关联,最典型的例子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影响。书中提到,作为伟大的“科学预言家”,凡尔纳用他的科幻作品,激励和启迪了众多的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这是一个长长的名单,他们之中有宇航先驱之一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之父戈达德、第一个用球形潜水器进行深海观测的威廉・毕比、第一个驾机飞往南极探险的伯德、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第一位在月球行走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美国科学家、潜艇发明者西蒙・莱克说:“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元帅路易・利奥泰甚至认为:“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作为美国国家航天局的专家,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很多科学家矢志献身于太阳系的探索(其中包括我自己),就是首先受了科学幻想小说的影响。”诸如此类的论述,充分肯定了科学幻想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产生的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探索未知世界的历程是一个无比广阔的范畴,《幻想》一书选择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对自身奥秘探索两个方面,前者又分别从月球探索、火星探索、航天时代和外太空探险这几个层次加以论述,后者则侧重克隆技术、克隆人和机器人。这不仅是因为大多数读者对此感兴趣,还在于这两大领域恰恰是科幻文学始终专注的题材,有很多优秀的经典作品可资证明。

关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幻想》一书的讲述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另一条是科幻小说史。这两条主线看似各行其道,如同遨游太空的两颗星,然而实际上两者之间是互动的,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有时候它们的运行轨道甚至交织在一起。科学幻想推动科学探索和发现,科学发现反过来又调动科学幻想的升华,最终是科学技术的推动,使幻想变成现实。这个过程既漫长又艰难,同时又非常浪漫,充满诗意。

在回顾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时,书中谈到自古以来蒙上神秘面纱的月球,始终充满浪漫的诱惑力,月光不仅照亮了人们研究天文学的道路,也激发人类一代又一代对月球的幻想。于是最早出现的是关于月球的神话传说,继而是对月球的观测和探索,以及相伴而生的月球旅行的故事。从伽利略第一个用望远镜撩开月球神秘的面纱,到牛顿对月球及其引力的思考,伴随人类对月球认识的深化,人类的幻想从最初的随意性而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富有预见性。

凡尔纳1865年发表的《从地球到月球》,预示着科幻小说太空时代的开始。1901年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发表《登月先锋》。凡尔纳的作品讲究细节的科学性,预见可能的发现发明,以准确的科学预见见长;威尔斯作品的风格是强调科学幻想和社会批判的结合,以深刻的社会意义取胜。从此,月球旅行的科幻小说和电影,在世界各地一发而不可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也是以月球旅行为主题,题为《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署名荒江钓叟),1904年在文学杂志《绣像小说》上发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篇科幻小说的问世,也预示着新世纪的到来。

当人类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和数个月球探测器,特别是1969年7月16日~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成功,月球表面的尘土上第一次留下人类的脚印,从此月球探索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当月球的真面目展示在人类面前,不论是科学技术专家,还是科幻小说家,他们思考的将是开发月球和建立月球基地的新课题了。

大量事实证明,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幻想,不论是月球探索还是火星探索,无不显示出幻想的决定性作用,正如作者所言:“有意义的成功,几乎没有不是从梦想起步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梦想,人类在太空探索中能走多远。”这里所说的梦想,也即是科学幻想,这是建立在科学预见和技术基础上超前的谋划,这是创造性思维中最重要的想象力。正是如此,我以为科幻小说的繁荣是一个民族创新精神的体现,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可掉以轻心。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想象力都特别丰富,他们不仅在专业领域卓有建树,还写过精彩的科幻小说。例如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既是行星运动规律的提出者,对天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又在1634年出版了描写探月旅行的科幻小说《梦》。齐奥尔科夫斯基1892年发表科幻小说《在月球上》。苏联著名古生物学家叶菲列莫夫写过著名的《仙女座星云》,更不必说像卡尔・萨根、阿西莫夫、克拉克这些科幻大师,本身就是著名科学家或技术专家。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

最后我要指出的是,《幻想》一书还有两个特点,一是作者从中外科学发展史和科幻文学史(包括影视作品)浩如?海的文献中,梳理出大量史料,以对照的手法,充分展开论点的铺陈,具有充分的说服力。第二个方面是全书的行文风格,避免了史料的堆砌和枯燥的罗列,而是将史料消化,结合有关人物的生平、他们的科学发现或创作活动、历史事件的重现和作品的分析,将史料故事化、艺术化,科学与人文实现了有机融合,因而引人入胜。这两点看似寻常,实际上能做到颇不容易。据我所知,作者写作此书,是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花费了很大功夫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