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吃力阅读的意外之获

2009-03-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丁杨 我有话说

每次写这千把字“榜说”,除却自报社若干编辑汇总书单,手边码一摞需翻阅或重温的领域各异、厚薄不均的新书,最难莫过于如何开头。这就如人和书的相遇,往往翻开封面初读那几页起决定作用,若读着对路,接下来大抵一气呵成

可是,总有些书,其文本读来未必“界面友好”,貌似不易进入的文本背后却蕴含作者的精神厚度与人文情怀,比如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若干著作。最近,她的《人的境况》中译本问世,这部理性之作显现着阿伦特的独立意识,从历史的宏阔视野观照人类生存状态与命运走向,从“劳动”、“工作”、“行动”三项人类最根本活动透析与反思人与环境、社会的关系,50年前的著作在今天依旧极富启发意义。伴随阿伦特著作近年陆续被译介到中国,西方世界另一重量级女知识分子苏珊・桑塔格的作品也不断有中译本出版,辑入其不为人知作品、时评、演讲稿等多类文本的《同时》是最新一种,读者可从书中对桑塔格其人其文多些侧面认识,译者黄灿然撰文表示“侧重直译,也即适当保留异质性或外国性”,意在尽可能保留文字的“桑塔格味儿”。

《羌在汉藏之间》令台湾学者王明珂为内地学界、读书界更多人所知,新作《游牧者的抉择》中,他将研究视角投射到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既充分利用已有的古代文献、前人著述,又不乏亲身田野调查与独到阐释,决定了这仍是一部生动、严谨、扎实的民族史志力作。与王明珂的师出有名相比,跨界写手萨苏之于抗战历史研究并非科班出身,但这并不等于其新作《尊严不是无代价的》根基不稳,旅居日本给萨苏近距离接触、搜集日本民间抗战史料提供便利,而这些史料多有被国内主流研究者忽略、错过的,经由萨苏激情好读的文字在书中呈现,于故事和细节中凸显抗战历史的另一侧面。

一直以来,回忆录、传记等纪实类图书都是坊间热点,亦是本榜单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年29岁即在国民政府任外交官的高宗武早年留日,抗战爆发后又专门负责对日情报,且是当年“高陶事件”主角之一,特定的历史年代加上特殊身份,使其亲历并掌握历史不为人知的枝节,《高宗武回忆录》价值即在此。大量人物、事件的第一手回顾披露若干对日外交、“高陶事件”真相,对历史研究者和感兴趣于这段历史的普通读者都算难得。贾植芳回忆录《我的人生档案》则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他的半世纪生涯,作者一生命运跌宕起伏,数次入狱,“且说说我自己”、“我的三朋五友”之外,“狱里狱外”部分最为引人唏嘘,这位知识分子的遭际亦是五十年来中国社会某种程度的缩影。《飘泊者萧红》是关于这位女作家的又一本传记,作者林贤治对于百年来中国作家、知识分子命运多有关注,他在书中记录、叙述萧红人生、写作履迹的同时,也试图进入并展现传主的内心世界,为这部传记增添几分精神厚度。

春节刚过,严歌苓的新长篇《寄居者》继续其近年每年一部长篇的写作进度,并且大体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准以及独辟蹊径的素材――二战期间流落沪上的犹太人、生在美国长在上海的中国女子、彰显正义与人性的中国版“辛德勒”……这些人物在书中上演一出扣人心弦的大戏。武汉作家胡发云的《隐匿者》是一部小说集,收入其近年创作的《隐匿者》、《老海失踪》、《葛麻的1976-1978》、《死于合唱》等十个中短篇,这些曾出过单行本或以不同方式传播过的作品用反思精神和人文内涵实现作者对社会的审视,胡发云笔下的人物大多是“一根筋”型,或许这个时代太过变通圆融,这些人物才借作者笔触之力更显难得、有力。

最后说说几本有趣的书。时下关于猫猫狗狗的书越出越多,《小猫杜威》可算其中佳作。封面上望着读者的这只小虎纹猫就是杜威,它的故事在作者细腻、温情的讲述中打动了众多美国人,如今可望继续打动更多中国“猫友”。由一帮文笔诙谐、通俗的科普作者组成的“科学松鼠会”的文章精选结集成《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自然不乏知音,在科学精神不断被冲击,科普文章仍嫌太少的当下,这本书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读着好玩、普及科学知识的范畴。《丁丁与我:埃尔热访谈录》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关于“丁丁之父”――比利时漫画大师埃尔热的书,该书内容出自法国作者对埃尔热的访谈,涉及埃尔热的人生经历与艺术创作,加之多幅漫画手稿,对“丁丁迷”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