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毓佩:“科普”陷入了一个怪圈

2009-03-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桂琳 我有话说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1977年开始从事数学科普创作,主要作品有《奇妙的曲线》,《圆面积之谜》(1993年同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数学司令》(1990年获

第二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1993年获首届全国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一等奖),《有理数无理数之战》(198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奖一等奖),《数学游艺会》(1987年获全国畅销书奖),《数学奇境故事丛书》(1997年获第八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多种图书在香港和台湾出版。任“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编委。

读书报: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推出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呢?

李毓佩:建国60周年了,但还没有一套少儿科普的经典文库,确实是比较遗憾的。所以,一个是弥补这方面的空缺,一个是为了给60周年献礼。

  读书报:那么,在您看来,少儿科普与一般科普图书比起来,应该有怎样的不同?

李毓佩:一个就是少儿科普比成人科普更强调它的趣味性和通俗性,而且语言要更少儿化。有人总结,给少儿写科普,就像打排球,要短、平、快,要求句子短,情节、节奏比较快,不能像老太太看电视剧一样,没完没了。少儿科普作品最好还要有幽默感,这是最重要,也是很难做到的。小孩看书,除了看新鲜,看情节,更喜欢幽默的东西。但幽默是很难的,比如,大家都说没有好相声,可见真正的幽默很难。

  读书报:如果给优秀的科普作品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什么?

李毓佩:第一条,是科学性,第二条,就得是通俗性,第二条可能是作品能不能走得远的关键。写东西太成人化,给孩子讲科学知识硬块太多,不好吃,那孩子就会因噎废食。第三,就是语言的儿童化,如果说话跟讲课似的,也没人爱看。

  读书报:出于这个原则,入选“中外少儿科普精品书系”的科普作品有哪些?

李毓佩:选的科普作品还是以经典的老东西为主,在市面上流通的时间比较长,社会反响比较大,这是选择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入选“中外少儿科普精品书系”的都是科普名著。比如贾兰坡的《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从题目来看,就是给孩子写的。这部作品其实是讲人的进化的,这样来写,就充分具备了童趣的思维。比如,王梓坤院士的《科学发现纵横谈》,当初第一版的时候是非常轰动的,王先生的文笔非常好,古文底子也厚,引的东西也好,但这本书恐怕得大一点的孩子、比如初中以上的孩子看起来更好。再比如,萧建亨先生的《布克的奇遇》,这部童话问世以后一直受到孩子们的喜欢;再比如,张景中先生的《教你学数学》。张景中先生是一位很有名的院士,他写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虽然是一位搞数学的专家写的书,但一般学数学的老师包括学生个人看了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觉,但都有收获,这是很了不得的。比如“集合”的概念,我们教了多少遍了,但就是没有像他那样把“集合”说得那么通俗、到家和生动。张先生在说“集合”的时候举了个例子,姑姑问小孩,说你的脸在哪,小孩一指鼻子,姑姑说这是鼻子;小孩一指下巴,说那是下巴;一指眼睛,那是眼睛,再一指耳朵,说那是耳朵。小孩就急了,问,那我没有脸吗?姑姑就说,不是的,所有的搁一起,就是你的脸,脸就是一个集合,是一类事物的全体。因为数学中的“集合”没有定义,而一类事物的全体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但是,通过这样一个例子,这个概念就生动了。再比如交换率,到数学后期,是不能随便交换的,交换率有很强的数学条件。怎么说清楚这件事呢?张先生就说,鞋跟袜子,能先穿鞋后穿袜子吗?当然不能,所以这个例子说明,不是随便可以交换的,交换不是天生的。所以,数学当中能交换是少数,不能交换是大数。只有比一般人更深入,才能浅出到这个水平。

读书报:诚如您所说,列入“中外少儿科普精品书系”的很多作品都是科普名作,而且有的都已经出版几十年了,但科学是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另外,小读者的阅读口味也在变化,那么,几十年前的科普名著是否还适合今天的小读者呢?

李毓佩:现在看来,这些科普名著都是讲一些实实在在的科学道理,这些道理到今天也没有过时,人们还是在按照这些道理在认识事物,这些名著的语言讲述又非常生动,因此,想赶超这些作品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现在年轻的科普作者比较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写出科学性很强的但是又生动有趣的科普作品,确实非常难。这些作品都是经过很多年淘汰后剩下的精品,就像《红楼梦》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想超越是很难的。因此这些作品恐怕还是走在科普作品的最高处,替代的作品几乎是没有。

读书报:应该说,建国以来,科普图书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时候,但是近几年来,科普图书没有像从前那样受到市场的欢迎了,您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李毓佩:第一,缺少年轻的科普作家。现在去开科普的会,坐的一群都是老头,白发苍苍的,我都71岁了,但我还算年轻的。都说要培养年轻人才,但怎么培养呢?我在首师大连续开了5年的数学科普讲座,听的人不少,都说好,但都不写,也写不出来,要脱离原来的条条框框搞一些独立的东西,不容易。而且,写科普也不赚钱,写一本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写完一本书也没多少钱,因此年轻人如果不是非常痴迷科普,一般也不写。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后继无人,市场就小,市场越小,越后继无人。没有好的作品,市场怎么能够繁荣?而且,现在孩子压力也大,家长也认为看科普作品对孩子的考试没有帮助,因此也不给买,而应该提倡的单位也不出来提倡。所以,是作者、读者、社会对科普的认识等多方面因素,绝不是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科普目前的局面。

  读书报:应该说,最近几年来,不管是社会还是家庭,都对孩子的人文素养强调比较多,儿童文学书卖得比较火,您认为,科学素养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一位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全方位素养?

李毓佩:现在,中国人的毛病就是太实际了,什么事情都要立竿见影。比如,家长就希望孩子看完一本课外书后,成绩马上就有提高,这是认识上的问题。因为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兴趣,比如,对科学有兴趣,将来才能自觉地投入其中,而兴趣往往是最好的导师。比如科普读物,它不会当时提高你的分数,它主要是让孩子喜欢科学,教孩子科学思维的方法,培养孩子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虽然不是立竿见影,却对孩子一生都会起到重要作用,但很多家长看不到这个层面上。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第一、二辑(含《菌儿自传》/高士其、《与鸟儿齐鸣》/郑作新、《爷爷的爷爷哪里来》/贾兰坡、《算得快的奥秘》/刘后一、《第十大行星之谜》/卞德培、《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布克的奇遇》/萧建亨、《偷脑的贼》/潘家铮、《教你学数学》/张景中、《有理数无理数之战》/李毓佩、《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叶永烈、《非法智慧》/张之路等20册),叶永烈等主编,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共26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