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巴菲特遭遇信任危机?

2009-03-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穆易 我有话说

日前,巴菲特在一年一度给股东的信里承认自己“干了不少蠢事”,比如在油价高企不下之际增持了康菲石油的股票,还投资了两家“看上去很便宜”的爱尔兰银行。

这封致股东信,一时之间掀起了巨大反响,

“股神”的光芒似乎减弱了很多,有点和2008年重磅推出的巴菲特唯一官方传记《滚雪球》唱反调的意味。“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长的坡和很湿的雪。”巴菲特的这句名言,是否还可以继续作为他的投资生涯的注解呢?

这让我想起网上看到的一个帖子,说巴菲特投资失败,但谁还在靠巴菲特赚钱呢?出版商。大有对出版社和作者兴师问罪的架势。其实,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就不会这么去评判出版社,也不会这么评价巴菲特。

作为一年一度的股东信,人们完全忽视了这一封信所蕴含的真正意义。承认失败,往往意味着动摇股东和客户的信心和信任,就好像A股市场大涨的时候基金经理都纷纷被冠上“股神”的名头,但股市一狂跌,这些神们也一败涂地,以至于信任尽失一样。然而巴菲特不仅丝毫没有这样的担心,反而不吝惜苛刻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失败。他根本不担心自己的股东会因此不再信任他。这种自信才是股神的气魄,同时也是股神投资哲学的行为表现。

读过《滚雪球》的人,将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巴菲特这一承认失败的行为。

为什么这么说呢?读过《滚雪球》,了解巴菲特的生平,就不难知道,巴菲特并不是没有遭受过失败。风车战争,《奥马哈太阳报》,这些都不能算是他成功的投资案例。但是在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他实现了一贯的成功,股东们从中赢得了巨大的利润,也使他们对巴菲特建立了高度的信任。

这种自信及股东的高度信任,固然来源于《滚雪球》所描述的一贯成功,还来源于他的投资哲学在最初形成过程中所奠立的基本原则。11岁的时候,他第一次投资股票之后学到的第三个教训是,如果他出现投资失误,那可能会有人因他而烦恼不安。自此他认定,不想对其他任何人的资金负责,除非他非常确信自己会成功。在那幼小的心灵里,他明白了决策不受干扰及随之而来的对股东的诚信、责任的投资精髓。

几十年后,2009年,他清晰地提到“没有其他任何人促使”。人们又会哪里想到,这是他10岁就形成并一直坚持下来的信念呢。

众所周知,成败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投资哲学是否见效,还在于外部的环境变化。就像滚雪球,即使坡够长、雪够湿,但诸如天气情况、坡面的路况等因素,也会对雪球的大小和滚动的顺利与否造成影响。而天气情况和坡面路况,在金融世界里类似于投资环境等因素。从2007年至今越演越烈的金融危机,致使很多百年老店都申请了破产,而巴菲特的账面损失不过9%多,依然跑赢了标准普尔,这就证明,他的雪球理念依然有效。

对巴菲特来说,找对很长的坡和很湿的雪,相当于他的价值投资理念。也许短期内来看,他的投资是失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的价格下跌了,但从长期来看呢,要知道,巴菲特几乎都是长期持有某个他认为值得的公司的股票的。

我们常常说,股票投资重要的就是跑赢大盘,大盘跌的时候,个股跌得少,大盘涨的时候,个股涨得更多。巴菲特也是如此。2008年的失败,无法说明是雪球理论的失败。

滚雪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股神”一出手就立刻力挽狂澜,毕竟巴菲特是人,而不是神,即使他如神一般在4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使自己的身价和公司股价不断上扬。这两年的金融危机让几乎所有的西方企业都难以幸免,但这样的时机也是出手的好机会。对巴菲特来说,他会在“众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在滚雪球的过程中,一个人需要的除了眼光,还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恒心,不能光看眼下的情况就决定是继续还是放弃。巴菲特虽然承认做了错误的投资,但不代表他就会退缩。滚雪球是他一生的事业,就像巴菲特说的:“因为我们不会回到山顶重新开始滚雪球。”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屡屡出手,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这个观点―――不是总有那么好的机会,让你爬上一个山坡的。

其实对于巴菲特来说,滚雪球“所指的不仅仅是赚钱方面,在认识世界、结交朋友的时候同样如此”。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结交朋友,总会有认识错误、交友不慎的,但是,判断一个人在这些方面成功与否,是看他一时的境遇呢,还是看他长久以后的情况呢?即使他受过朋友的骗,但依着巴菲特滚雪球的理论,一个人身边最终值得结交的朋友,依然多过他曾经误交过的朋友。就像投资,是非成败转头空,留下的,才是真正的结果。

就像此刻,当众人都在因为巴菲特的成败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也许他正在找寻自己的另一片雪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