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善良的雨果

2009-03-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肖凤 我有话说
十年前的深秋,一个细雨??的早晨,我走在巴黎的一条古老小巷里。穿过这条小巷,再穿过一条不宽不窄的街道,眼前忽然豁然开朗,一个长方形的广场出现在面前。广场的中心有一个不大的喷泉,白色的水柱正向四面八方喷洒。喷泉四周的地面上铺着古典的鹅卵石,喷泉的后面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修剪得十分整齐的塔松。

松的后面,出现了一座气概非凡的建筑,它的第一层由古希腊风格的考林新式石柱支撑,房檐上雕刻着精美的人物石像,中间的顶部有一个圆形的大钟,大钟的左右两边各站着两尊雕刻得更加精美的人像。整座建筑物都由大理石建成,因为年代久远,大理石的颜色在银灰中已经掺杂了些许土黄和深棕。这座庄严的建筑物,就是创建于1253年的索邦大学,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的文学系最为著名。

建筑物的右手下方,便是学校的大铁门。我迈进了铁门,穿过了长长的门洞,迎面看见了一个更大的长方形广场。广场的地面也用石块铺就,四周矗立着风格相同的另外三幢大理石建筑,它们的底层也都矗立着古希腊式的考林新式石柱。

这四座建筑物中,有一座显得尤其宏伟辉煌。就在这座宏伟辉煌建筑物的右前方,两块大理石的石座上面,有一尊很高大的雨果石雕像。

我立刻跑步向前,站在石像下面,仔细地端详他。只见老年的雨果坐在一张扶手椅上,右手拿着一本书,左手托着腮,沉静地思索着。他的天庭非常饱满,宽大的额头上刻满细密的皱纹,双眼深陷在眉骨下面,忧郁地注视着前方。一管希腊型的鼻子下面,长着厚密的唇髭,嘴巴紧紧地抿着。头发很有风度地梳向后面。他穿着一件西服,外面套着一件大衣,神态显得既高贵又潇洒。在这座栩栩如生的石像下边,大理石座的正前面,刻着他的名字和生卒年。

“雨果先生,您好!请接受一个中国读者对您的敬意!”我在心里默默地对着他的雕像说。

在众多的经典文学著作里,我看到过许许多多的善良人物,他们给予了我无限的温暖与慰藉。每逢我回忆起这些人物的时候,我总会立即联想到《悲惨世界》中的卞福汝主教。因为卞福汝大慈大悲的言行,已经把“善良”这个最美好的人品,发展到了极致,成为了“善良之最”。他用难以想象的仁慈宽厚态度对待冉阿让,他知道冉阿让的行为是迫不得已,他相信冉阿让是个有良心的人,他相信良心能够引导冉阿让回归正路。而冉阿让正是被卞福汝主教的大恩大德所感召,使自己也变成了一个仁慈宽厚的人,待他自己的境遇好转后,他又救助了天真美丽但是贫穷不幸的芳汀姑娘。我也常常想起《巴黎圣母院》里的加西莫多,他的外貌虽然丑陋,心地却极为善良,他用纯洁无私的善心保护爱斯米拉达,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美好的灵魂。从雨果的作品中可以读出,他相信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善良的一面,在《九三年》的朗德纳克侯爵身上,雨果写出了这个理念。当朗德纳克侯爵看见三个像天使一样的孩子可能葬身火海时,他竟然冒着自己被捕的危险,回身把孩子救出,还原成为一个有人情味的人。

雨果出生在法国大革命发生后13年,他出生的9年前路易十六被共和派送上了断头台。这个改变了法国政治制度的翻天覆地的历史事件,一直深深地震撼着雨果。他在长篇小说《九三年》里,用历史学家的目光和作家的仁爱之心,用他那支独具风格的天才之笔,把发生在这个年度里共和派与保皇派之间的生死决战,描绘成为荡人心魄的生动画卷。

雨果是一个很深刻的社会观察家,这从他对法国社会大动荡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各色人等的描绘中,就可以看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有一颗极其敏感而又仁慈的心,他信奉“慈悲”,信奉“爱的哲学”,歌颂美,歌颂善良。这就难怪,为什么,多年来,会有无数的法语读者、汉语读者以及其他语种的读者,都被冉阿让、芳汀姑娘等等人物的命运所感动;又为什么,多年来,总有许多欧美的导演,要把雨果笔下的故事,搬上银幕或者屏幕呢。

四年前,我第二次到巴黎,这次是沿着塞纳河前行,抵达了巴黎郊外的一座小镇。就在塞纳河岸旁,距离河堤约100米左右,有一条很长、很古老的建筑群落,一幢房子挨着一幢房子,每幢房子里都有一个小花园。在这排房子中,有一所房子,就是雨果的故居之一。不过这所房子不是雨果的房产,是他的一位富翁朋友借给他住的。雨果太喜欢这个地方了,他在这里度过了晚年,并在这里逝世。

雨果故居院落的占地面积,比其他的院落大些。大门的石座上有美丽的铁栏杆,栏杆上刻着“雨果故居”的大写字样。院落深处是一座淡赭色的三层楼房,楼房和大门之间有一座花园,种满了树木和花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几乎把楼房掩映。走进楼门,气氛严肃而宁静。这里除了有雨果用过的家具外,还陈列着大量的雨果著作,在房间的显眼处,有一尊雨果的铜制胸像。我久久地看着雨果的铜像,向他行注目礼,之后又在楼房外面的花园里漫步。如今,这个院子,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地喜爱雨果作品的人们朝拜的圣地。

当我不得不向这所房子告辞的时候,我便走到了塞纳河岸边,坐在宽宽的河堤上。我望着清澈的河水,追思着我曾经反复读过的雨果名著,想念着他笔下那些无比善良的人。平静地流淌着的河水,似乎是我的知音,它发出来的柔和的流水声,似乎是抚慰我心灵的音乐。

我起身向雨果故居和塞纳河告别,轻声地说:“尊敬的雨果先生,也许我此生不再有机会来拜谒与您有关的圣地。但是不管如何,待我回到遥远的东方我的故乡北京后,我还会再次捧读您的书,用您倡导和宣扬的人道精神温暖和鼓舞自己。因为它们是永恒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