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命的情理

2009-05-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何卫东 我有话说
倏然间“5.12”整整一年了。一年来,也曾偶有念头,欲从祝福的角度写文章。可总觉得无论如何写,也只能是一段轻飘飘的表达。一年中,读到过不少沉重的文字,不过大多难以支撑起更切实、更深层的内涵,因而总盼着能有更大容量、更多承载的书写,为我们的情感和思考有效地达成一种平实而深入的契合。《在难中:深度访谈北
川乡镇书记》一书,真切地搭建起了一座这样的平台。

作者阿建是中共绵阳市委党校、绵阳市行政学院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应急管理。“5.12”地震以来,他担任“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WET)绵阳工作站站长,从事抗震救灾、政策研究咨询和应急管理培训等工作。由于作者是我的大学同学,我们之间长期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大地震后,更为身处灾区的他担心,便不时送去一些问候。在我们的通话中,他说得最多的是九州体育馆的受灾群众,是他几上北川的情况,是唐家山堰塞湖,是他们的访谈、培训……让我知道了他在灾区奔忙,也让我多了一层挂念。没想到的是,在繁忙的工作中,他能如此高效地梳理材料、梳理思索,于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为灾区、为所有关心灾区的人们献出一项切切实实的成果。

当他把校样发过来,我迫不及待一口气读完。阅读中,时时心潮起伏。

该书以乡镇党委书记为访谈对象,是有着特殊意义的“样本”选择。作为我国最基层组织的一把手,乡镇党委书记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的社会价值。作者写道:“之所以选择乡镇书记作为访谈对象,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乡镇是‘5.12’特大地震受灾最重的地区;二是在中国最低层级政府中,乡镇书记是实际的决策者。我们需要知道,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乡镇党委书记们做了些什么?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书中特定时间、特殊环境下的基层干部代表的所作所为,客观上从某一特别的角度展示了这个群体大多数人的本色和作为领导者的责任。当然,这不是本书的主观题旨,但当他们以决策者、组织者、实施者等多重身份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他们的思路、做法、效果,无不体现出宏观、微观双重层面的效能――向上可以检验更高决策的实效,向下可以体现具体实践的实绩。而且,应急管理也是对日常管理的有效检验,书中不同乡镇的不同情况,便是有力的实例展示。

窃以为,该书题旨下的访谈体表述,以乡镇党委书记为主体叙述者当然是最恰当的。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受访者的叙述中,主观色彩实在难以避免,因此适当地增加辅佐性材料,诸如群众的叙述、救援者的评述等等应能更有说服力。好在,书中引用的部分媒体材料,对这一话题给出了部分弥补。此外,是否还应该把应急过程中的问题、缺陷、矛盾等教训类的内容增多一些,以使其理性效应更加全面和立体?

应急管理是一门科学。书中访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对相应数据、案例等的第一手材料收集,进行实证或模型等的分析与建立,为设计某种方法性、机制性或政策法规性的管理和应对措施,提供可靠而有效的依据。因而这种访谈的前提必然是建立在客观、冷静的基础上的。但是当你面对如此惊天动地的灾难,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饱受身心伤害的受灾群众,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无动于衷。

那些客观、冷静的材料,比如各乡镇从日常预案、震中应对,到震时自救、震后协调等等,书中都有较为详细的陈述,实为本书的主体内容。这些材料也许还将在他们日后的学术课题内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而本书以访谈录面目出之,情绪色彩、情感色彩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表述中的有机成分,而且并非只是某种陪衬,可以认为与前者并肩构成了本书的双主体。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既把受访者当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干部看待,也始终把他们当做有着严重身心创伤的受灾群众看待。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有一个或多个至亲至爱的亲人遇难。而他们在工作中,必须顶住强大的压力,保持旺盛的精神和斗志,为群众作表率。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把思念、愧疚和悔恨发泄些许。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关于遇难亲人的照片,关于亲人遇难点的寻找,关于独处时对亲人的念想……甚至,他们的笑,无不给人内心以强烈的震颤。

因此,在访谈的里里外外,作者念念不忘的是如何对这个群体进行心理干预和切实关怀。尤其当自杀、病患等情形频袭这个群体的时候,这种干预和关怀尤为迫切。

作为灾区学者,作者把切身感受和深切关怀融入文中,深情而厚重。这种深情和厚重正是本书情理交融的真切呈现,往轻了说,是作者炽热的情怀所赋予;往重了说,是近十万消亡的、几十万残损的神圣生命所赋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